淮南子·名言篇·謂學不暇者,雖暇亦不能學矣
〔說山訓〕謂學不暇者①,雖暇亦不能學矣。
〔注釋〕 ① 暇: 空閑時間。學不暇: 沒有空閑時間用來學習。
【鑒賞】在鑒賞《淮南子》關于“學”與“暇”的這則名言之前,我們首先有必要對這里的“學”字作一確切的了解,因為古人所說的“學”與我們今天所說的客觀知識的學習是有著非常大的差異的。我們不妨從我們耳熟能詳的一句話——《論語》首句入手:“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南宋大儒朱熹注云:“學之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覺有先后,后覺者必效先覺之所為,乃可以明善而復其初也。習,鳥數飛也。學之不已,如鳥數飛也。說,喜意也。既學而又時時習之,則所學者熟,而中心喜說,其進自不能已矣。”(《論語集注》)從朱熹的注釋中我們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古人眼中的“學”之目的和內容都是為了“明善”,為了回復人之生命的本真。
由上可知,“學”乃關系到人之生命價值與意義之本根的事業,因而可謂是人生之第一事。準此,如果有人說自己沒有空去“學”,那么也就意味著他對于生命本真意義的不重視,以至于其生命的庸俗與淪喪;既然如此,那么即使有閑暇的時光,大概他也不會用來“學”了。真正說來,“學”其實與人的閑暇時光之多少并無太大關聯,人是否心系于“學”之關鍵在于對于本真生命的領悟與追求。假如對于生命之真善美有一種迫切地追求,則無時無刻不可謂之學也,正如子夏所說:“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論語·學而》)反之,假若沒有一種高遠的理想與追求,即使有再多的閑暇時光,也不會有心思去“學”。
曾在一位朋友的博客上看到了下面一段話,閱過之后,感觸頗深,而這段話恰好可以作為《淮南子》“謂學不暇者,雖暇亦不能學矣”這句話的現代詮釋,姑錄之如下:
“從朋友那里借來了《天才在左瘋子在右》,卻遲遲沒有開始看。一則因為懶,一則因為沉迷于快感比較短暫、強烈的各種游戲、視頻,而長時間忽略了精神食糧的汲取。很懷念當年讀書時,抽出有限的閑暇時間瘋狂讀書的經歷,甚至于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中午不休息、不做作業,跑到新華書店看上一兩個小時。那時候是來者不拒,也不求甚解,唐詩宋詞、現代小說、雜文、外文名著甚至于瓊瑤等女性小說也讀得不亦樂乎。想來那些時光是人生中忙碌而充實的一段,至今想來仍覺得懷念,而倍感溫馨。”
需要補充的一點背景信息是,這位朋友在寫上面一段文字時擁有一份非常體面的工作,并且有充足的閑暇時光。然而,在學生時代,雖然學業很緊張、閑暇時間很少,他卻能夠堅持每天讀一兩個小時的文學著作;而現在,工作不是很忙、閑暇時間也很充足,他借來一本書“卻遲遲沒有開始看”,原因有二,一是懶,二是沉溺于各種游戲、視頻。應當說,這位朋友能夠非常自覺地認識到自己喪失了生命的本真,并且懷念以前的溫馨,頭腦還是很清醒的,但他還是沉溺于精神毒品中不能自拔。由一個好學者變為一個“雖暇亦不能學”的人,解釋只有一種,那就是在他逐步由純凈的校園步入魚龍混雜的社會之后,逐漸被社會上的欲利之習所熏染,習心既重之后,以至于雖自知卻沒有勇氣自拔。正如《中庸》所引孔子之言:“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避也。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總之,“學”是與生命之本真相聯系的,我們不能以包括“學不暇”在內的任何借口來逃避“學”,因為逃避即意味著生命的淪喪。為了生命的真善美之意義與價值的實現,為了使自己的生命更為純凈與厚重,我們應當有一種高遠的追求,勇于超拔自我,善于“學”、樂于“學”。
上一篇:《淮南子·寓言篇·解扁為東封》鑒賞
下一篇:《淮南子·寓言篇·躄盲互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