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吾為儒不卒,然麓①書未盡蠹②,欲大吾門,是在若等。
【譯注】
①麓(lù):山腳。麓書:指藏書。②蠹(dù):蛀。
我因為很多原因沒有堅持從事儒業,但是我們家的藏書還沒有被書蟲蛀完,要想光大門楣,希望、責任都在你們的身上。
輯自《休寧西門汪氏族譜》卷7,《處士鏜公傳》。
【感悟】
這是歙縣商人汪鏜臨終前向他的兒子說的話。從他的這句話里,我們可以知道,他沒能堅持儒業是出于不得已,并且為之抱憾終身。他對儒業的舍棄給兒子們創造了讀書的物質條件,希望兒子們不要像他一樣,而一定要堅持習儒,借此光宗耀祖。
【故事鏈接】
有的商人在臨終之際,仍念念不忘勸勉子弟“著儒服”,學習儒學。休寧商人程鎖因早年父死家貧棄儒經商,備嘗艱辛,終成巨富。彌留之際,他告誡諸兒:“吾故業中廢,碌碌無所成名,生平慕王烈、陶潛為人,今已矣。凡吾所汲汲者,第欲爾曹明經修行,庶幾古人。”(汪道昆《太函集》卷61,《明處士休寧程長公墓表》)他雖然對王烈、陶潛等人傾慕,但是因為生計的需要而中斷了儒業,他們對子侄業儒寄以厚望,希望他們能明經修行,學習古代儒者。吳鈉“諄諄以陶侃惜分陰之義相警”諸子,見諸子“所業進,則加一飯;所業退,則減一飯。每呈閱課藝,必為椅披利病,期當于應科法程”(《豐南志》),吳鈉對他兒子的教育簡直達到了非常苛刻的地步,可見他望子成龍是多么的心切。
【延伸閱讀】
所謂徽州商幫,是指以新安江流域為中心的安徽徽州府籍的商人集團。徽商是構成明清時代商業資本的重要力量。徽州府下轄歙縣、休寧、婺源、祁門、黟縣、績溪6個縣。徽州人稠地狹,但物產富饒,徽人經商,源遠流長,早在東晉時期就有新安商人活動的記載。約在明成化、弘治年間,徽商便形成了商幫集團,明嘉靖至清乾隆時期達于鼎盛。清末,由于社會動蕩,徽商也走向衰落。徽商活動范圍遍及全國,不僅在南北二京、各省都會及大小城鎮都有經商活動,而且窮鄉僻壤、深山老寨、沙漠海島等人跡罕至之地也有其蹤跡。明萬歷年間所修的《休寧縣志·風俗》說道:“徽商大者舉鹺,次則權母子輕重而修息之(質貸)……其他藉懷輕資遍游都會,因此有無以通貿易,視時豐歉以計曲伸。詭而海島,罕而沙漠,足跡幾半宇內。”明嘉靖年間,民間就有“鉆天洞庭遍地徽”之諺。其經營范圍也是“無貨不居”,主要經營鹽、糧、布、茶、木材、典當等。同時還精于制墨,徽州文房四寶行銷四方。此外在瓷器、絲綢、古玩等方面徽人也多有經營。
上一篇:《雖隱于賈,暇則瀏覽書史,與客縱談古今得失,即宿儒以為不及》原文解讀|譯文|感想
下一篇:《魯男子可不可之分也》原文解讀|譯文|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