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認識的名言名句,認識的名人名言,認識名言警句大全
圣人見出以知入,觀往以知來。
——《列子·說符》
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
——《孟子·梁惠王上》
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盡心上》
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
——《莊子·秋水》
一葉蔽目,不見太山。兩豆塞耳,不聞雷霆。
——《鹖冠子·天則》
見驥一毛,不知其狀;見畫一色,不知其美。
——《尸子》
自井中視星,所見不過數星。
——《尸子》
欲觀千歲,則數今日;欲知億萬,則審一二。
——《荀子·非相》
審堂下之陰,而知日月之行、陰陽之變;見瓶水之冰, 而知天下之寒、魚鱉之藏也;嘗一臠肉,而知一鑊之味、一鼎之調。
——《呂氏春秋·察今》
宇棟之內,燕雀不知天地之高也;坎井之蛙,不知江海之大也。
——[西漢]桓寬《鹽鐵論·復古》
事莫明于有效,論莫定于有證。
——[東漢]王充《論衡·薄葬》
目察百步,不能了了, 而欲以所見為有, 所不見為無, 則天下之所無者, 亦必多矣。
——[晉]葛洪《抱樸子·論仙》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唐]元稹《離思》
當局稱迷,旁觀必審。
——《新唐書·元行沖傳》
見微而知著。
——[宋]蘇洵《辨奸論》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宋]蘇軾《題西林壁》
大而天地山河,細而秋毫微塵,此心無所不在,無所不見,是以小中見大,大中見小,一為千萬,千萬為一,皆心法爾。
——[宋]蘇轍《洞山文長老語錄》
世固有不取異端之說者,然不知其說,乃自陷于異端之中而不自知。
——[宋]張拭《答直夫》
一勺水便具有四海水味。
——[明]洪應明《菜根譚》
人性中皆有悟,必工夫不斷,悟頭始出。如石中皆有火,必敲擊不已,火光始現。
——[清]陸世儀《思辨錄輯要》
山居難與論舟行之險。
——[清]魏源《默觚·治篇》
今夫生人之計慮智識,其開也,必由粗以入精,由顯以至奧, 層累階級, 腳踏實地,而后能機慮通達、審辨是非。
——嚴復《救亡決論》
凡事多成于難知而敗于可睹。
——章太炎《序<云南首義擁護共和始末記>》
善觀者,觀滴水而知大海,觀一指而知全身,不以其所已知蔽其所未知,而常以其所已知推其所未知。
——梁啟超《自由書·慧觀》
一個人總要先解除了本身的麻醉或耳目的蒙蔽, 對于客體也才能有新鮮的感覺。
——郭沫若《答費正清博士》
感覺到了的東西, 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 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覺它。
——毛澤東《實踐論》
一個正確的認識,往往需要經過由物質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質, 即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這樣多次的反復,才能夠完成。
——毛澤東《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
凡是反思,總是在生活中遇見什么困難, 受到什么阻礙, 感到什么痛苦, 才會有的。
——馮友蘭《三松堂自序·四十年代》
人們總是不能超出經驗范圍之外而有什么認識。
——馮友蘭《三松堂自序·二十年代》
昨日僅窺見了復雜世相之一角,則瞿然自以為得之,今日既由一角而幾幾及見全面,這才嗒然自失,覺得終究還是井底之蛙。
——茅盾《回顧》
認識而后倘不繼之以學習,則認識不全。
——茅盾《認識與學習》
不先有認識,則學習不免盲目。
——茅盾《認識與學習》
感到的永遠比看到的更加真切。
——夏衍《看不到和感得到的》
凡此一切,智者得之,則生知識,仁者得之,則生悲憫,愚而好自用者得之,則又另有成就。
——沈從文《綠魘》
人類的認識,只要符合于客觀規律的就是真理。
——馮定《平凡的真理》
對于一件事或一個問題,要想理解它,或批評它,便應該自己好好想一下,不能被別人牽著鼻子走。想過之后,如果認為應該跟著別人走,便堂堂的去一同走,這不是被人牽著鼻子,當然更不是被人抽著鞭子。
——梁實秋《副刊與我》
認識論必然要牽涉到方法論。
——嚴北溟《佛教思想對宋明理學的影響》
靠主觀臆斷, 再加自以為是, 對事物不加仔細分析與了解, 最終總會鬧出亂子來。
——詹同《我和旅行漫畫》
當一個人對某種事物只有枝節的、皮毛的了解時,他往往最能夠對之說三道四。而當一個人對某種事物了解得越多,越意識到其豐富復雜性,便越感到難以做出明確判斷。
——王彬彬《影視中的農民形象》
竹子所以能節節升高,因為它每走一步,都要做次小結。
——敦源《愛的絮語》
當認識一件事物的目的達到后,就可以說它被領悟了。
——[意大利]圣托馬斯·阿奎那《神學大全》
在大自然廣闊無垠的胸懷中,我們可見的世界不過是滄海一粟,沒有哪一個人的思想能接近整個自然。
——[法國]巴斯噶《感想錄》
人們通常總是被自己親身所發現的道理說服,更甚于被別人精神里所想到的道理說服。
——[法國]布萊茲·帕斯卡爾《思想錄》
我好像是在海濱上玩耍,時而發現了一塊光滑的石子兒,時而發現了一個美麗的貝殼而為之高興的孩子。盡管如此,那真理的海洋還神秘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英國]牛頓,轉引自《牛頓的故事》
就是在錯誤的認識本身中也常有某些真實存在。
——[法國]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
我們觀念的正確或矛盾、晦澀或明晰,取決于我們的器官強壯與否,睿智與否,和我們富于情感與否。
——[法國]伏爾泰《第二十五封信·談帕斯卡先生的思想集》
永遠束縛在整體中一個孤零零的片斷上,人也就把自己變成一個片斷了。
——[德國]席勒《美育書簡》
每一個事物,每一個存在,只是當它和它的對立物聯系起來,并且發現它與對立物的統一性、一致性和與此有關的相等性,才會被人認識。
——[德國]福祿培爾《人的教育》
認識就其本性而言,或者對漫長的世代系列來說是相對的而且必然是逐步趨于完善的。
——[德國]恩格斯《反杜林論》
從歷史的觀點來看……我們只能在我們時代的條件下進行認識,而且這些條件達到什么程度,我們便認識到什么程度。
——[德國]恩格斯《自然辯證法》
任何事物都可以從三方面去看——從實用角度去看,從理論上去看,從美學角度去看。
——[丹麥]喬治·勃蘭兌斯《流亡文學》
只注意偉大事物瑣碎細微的地方,你就會產生懷疑——輕易下結論,就會把枯葉殘枝當作大樹。
——[印度]泰戈爾《戈拉》
今天的人們仍然不滿足外在性東西。他的眼光銳利,耳朵靈敏,并且,想透過外在看其內在,同時要求聽到其內在聲響的要求也日益強烈。
——[俄國]康定斯基《點·線·面》
認識的需要扼殺了存在的需要;但存在于認識不再有奧秘。
——[法國]《羅曼·羅蘭回憶錄》
人們的認識畢竟是有限的,他們不會比可能知道的知道得更多。
——[蘇聯]高爾基《智者》
意識總是反映存在的,這是整個唯物主義的一般原理。
——[蘇聯]列寧《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
凡具有確切理論體系并深切信仰理論的人,處理瞬息萬變的日常事務時,一定比短視、沖動行事的人高明。
——[英國]溫斯頓·丘吉爾《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
一個希望受到應有的信任的理論,必須建立在有普遍意義的事實之上。
——[美國]愛因斯坦《理論同經驗的關系》
人能夠認識: 因而他就是自由的。
——[英國]卡爾·波普爾《猜想與反駁》
一切知覺中都包含著思維, 一切推理中都包含著直覺, 一切觀測中都包含著創造。
——[美國]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
認識是一種危險的事情,但不去認識卻更為危險。
——[美國]羅洛·梅《愛與意志》
人能全面地認識周圍世界和自己本身。認識的一切形式來自于人,并且為人的目的服務。
——[蘇聯]貝京《藝術與科學——問題·悖論·探索》
上一篇:關于英雄的名言名句,英雄的名人名言,英雄名言警句大全
下一篇:關于識人的名言名句,識人的名人名言,識人名言警句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