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語出唐·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詩見“卻看妻子愁何在……”條引。劍外:代指蜀中。詩人所在之地。蜀地在劍門之南,就長安而言,故稱“劍外”。薊(jì)北:泛指唐代幽州、薊州一帶,即今河北省北部,安史叛軍的老巢。涕:眼淚。這兩句詩的意思是:蜀中忽然傳來了唐軍收復河南河北,安史之亂即將平定的消息,乍一聽到這一特大喜訊,令人驚喜、激動得熱淚滾滾,濕滿衣裳。此詩作于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春天,作者52歲。據《舊唐書·代宗本紀》,寶應元年(762年)冬十月,詔天下兵馬元帥雍王統兵十萬討史朝義,“河北州郡悉平”。次年正月,“賊范陽尹李懷仙斬史朝義首來獻,請降”。至此,延續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即將結束。杜甫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臺),聞訊喜極而悲,悲喜交集,遂作此詩。“涕淚滿衣裳”,以形傳神,表現初聞捷報時的激情,形象而逼真。王嗣奭說:“此詩句句有喜躍意,一氣流注,而曲折盡情,絕無妝點,愈樸愈真。他人絕不能道。”后人常引用這開頭兩句詩來形容初聞喜訊時驚喜若狂的心情。
例如
①億萬人民長久盼望的一天,在我們沒有料到的時間提前來到了!億萬人民衷心期待的勝利,在我們最焦急、最憤懣的時刻成為鋼澆鐵鑄的現實了!“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杜甫的詩句,雖然被人重復引用,又怎能表達今天喜悅的心情呢?又怎能代替積郁在心頭的千言萬語呢?(摘自袁鷹《十月長安街》)
②從我自己來講,我誕生于黑暗舊世界,我的思想開始形成時,就滿懷國破家亡之痛;同時,那又是“五四”之后大覺醒時代,因此,“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每一讀之,輒涕淚縱橫,擊節稱賞。(摘自劉白羽《天涯何處無芳草——〈芳草集〉自序》)
③多少年來,盼的就是“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打出一個新天地來;而今炮聲隆隆,真是“初聞涕淚滿衣裳”,一時也說不清,說不完那種復雜而又痛快的感受。(摘自吳巖《從寂寞中走出來》)
④到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投降的那一天,我雖然感受到當夜那種狂歡之樂,也許有機會吻一吻異國嬌娃,但作為中國人,比較拘謹,我沒有膽量到大街上去盡情享受那狂歡之夜,只是坐在自己的宿舍里喜極而泣,反復背誦杜甫的名詩:“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摘自劉緒貽《海外聞喜訊》)
⑤現代都市滿目的石屎森林,多不勝數的建筑垃圾,早已讓人失去了憧憬的沖動。在番禹看見清華坊,如醍醐灌頂,久積的情愫訇然洞開。恰似杜甫劍外忽傳收薊北,漫卷詩書喜欲狂;不經意間,我居然找到了“丁香一樣的姑娘”。(摘自佚名《清華坊》)
上一篇:王安石《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詩句大意解讀
下一篇:陶潛《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詩句大意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