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多則辭受,辭受則原竭》原文與賞析
魏武侯謀事而當,攘臂疾言于庭曰:“大夫之慮莫如寡人矣!”立有間,再三言。李悝趨進曰:“昔者楚莊王謀事而當,有大功,退朝而有憂色。左右曰:‘王有大功,退朝而有憂色,敢問其說?’王曰:‘仲虺有言,不谷說之。曰:諸侯之德,能自為取師者王,能自取友者存,其所擇而莫如己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也,群臣之謀又莫吾及也,我其亡乎!’”曰:“此霸王之所憂也,而君獨伐之,其可乎?”武侯曰:“善。”人主之患也,不在于自少,而在于自多。自多則辭受,辭受則原竭。(《呂氏春秋·恃君覽·驕恣》)
【注釋】魏武侯:戰國時期魏國國君,名擊,公元前396年繼魏文侯位。攘臂:捋起袖子,露出胳膊表示興奮。楚莊王:春秋時期楚國國君,楚穆王之子,春秋五霸之一,又稱荊莊王,公元前613年至公元前591在位。仲虺(huǐ):人名,商湯的賢相,曾輔佐商湯完成大業,有政治才華和政治遠見。不谷:不善,古代王侯自稱的謙詞。
【譯文】魏武侯謀事得當,有一次竟然在朝廷上振臂高喊:“大夫們謀慮事情還不如我。”一會兒工夫,他就這樣喊叫了幾次。李悝快步向前,走過來說:“從前楚莊王謀事得當,有大功勞,但是在退朝的時候面帶憂慮之色。左右的人問:‘大王有大功勞,卻在退朝的時候面帶憂慮之色,請問這是什么原因呢?’楚莊王回答說:‘仲虺的話,我很欣賞。他曾經說過:諸侯的德行,能夠得到良師的就能夠成為王;能夠得到良友的就能夠保全自己的國家;如果所選擇的人還不如自己,其國家就會滅亡。現在我沒有賢良的德行,而群臣們的謀慮還不如我,我的國家大概要滅亡了吧?’”李悝接著說:“這本來是想稱王稱霸的人所憂慮的事情,如今您卻自鳴得意,這怎么能行呢?”魏武侯說:“你說得很好。”君主的憂患不在于自己認為自己不如別人,而在于認為自己比別人強。認為自己比別人強,就不會接受別人的意見;而不接受別人的意見,那么意見來源的渠道就消失了。
【評說】作為君主,如果自滿自大,傲視群臣,只會堵塞臣下的進諫之路,從而導致閉塞視聽,獨斷專行,國無良策。如此治國,只能是自取滅亡。唯有謙虛才能長久處于不敗之地。這個道理即使在現代社會也有意義。成就一番事業,不僅需要一定的才能,還需要良好的品質,其中謙虛更是為學、待人、做事不可或缺的德行。人們敬重的往往不只是才能,還有德行。一個人即使才高八斗,如果自高自大、目中無人,也不會得到人們的敬重,反而會被人們所輕視。
上一篇:《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自媒之女,丑而不信》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