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知之屬,莫不知愛其類》原文與賞析
凡生天地之間者,有血氣之屬,必有知,有知之屬,莫不知愛其類。今是大鳥獸,則失喪其群匹,越月逾時焉,則必反巡。小者至于燕雀,猶有啁噍①之頃焉,然后乃能去之。故有血氣之屬者,莫知于人,故人于其親也,至死不窮。(《禮記·三年問》)
注釋
①啁噍(zhāo jiū):鳥悲鳴聲。
譯文
天地之間的萬物,只要是有血肉有氣息的動物,必定有知覺;有知覺的動物,沒有不愛自己同類的。比如那些大鳥獸,如果是死了同伴或配偶,不管是過了一個月或一個季節,還是要返回去徘徊良久;小的如燕子、麻雀還要鳴叫一陣子,然后才肯離開。因此有血肉有氣息的動物,沒有比人更有靈知的,所以人對于自己的親人,至死也不會忘記。
感悟
儒家推己及人的仁愛之心和“民胞物與”的情結在這里有了生物學的證據。人比鳥獸高級,并不只是因為人的能力更大,智力更高,而是因為人有仁愛之心。動物之間都能夠相互關愛,原本應該有情有義的人為何要相互傷害呢?
上一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有禮信親愛之義,有孝慈廉恥之俗》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