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理人欲》原文與賞析
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惑于物而動,性之欲也。物至知知①,然后好惡形焉。好惡無節于內,知誘于外,不能反躬②,天理滅矣。夫物之感人無窮,而人之好惡無節,則是物至而人化物③也。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欲者也。(《禮記·樂記》)
注釋
①知知:指心智產生知覺。②反躬:自我反省。③人化物:指心智受外物支配。
譯文
人天生是愛靜的,這是天性;感受外物后就有所觸動,有了感性的欲望。外物的刺激使心智產生知覺,進而形成了喜好與厭惡的情感。好惡情感在內心得不到節制,知覺又受到外物的誘惑,不能夠反省自己,天性就滅絕了。對外物的感受是無窮的,如果人的喜好和厭惡情感沒有節制,那么受到外物的刺激,人心就隨著外物變化而變化了。人受萬物的支配,導致了滅絕天性而欲望泛濫。
感悟
人的欲望是無窮的,一味追逐物質享受必然導致心靈迷失、泯滅自我,社會也會陷入物欲橫流的境地而難以自拔。先秦儒家“天理人欲”之辯,態度中和,遠沒有后來道學家“存天理,滅人欲”那樣絕對和極端。
上一篇:《天有顯道,其類惟彰》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天生烝民,有物有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