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君書》原文與賞析
商鞅(約前390年—前338年),戰國時期思想家、政治家和軍事家,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原名公孫鞅,因是衛國(今河南安陽市一帶)國君的后裔,所以又稱衛鞅,又因封于商(今陜西商縣一帶),號稱商君,后人稱其為商鞅。
商鞅自幼拜法家的開山鼻祖李悝為師,受李悝、吳起等人的影響很大,“好刑名之學”。學成后先到魏國,做魏國宰相公叔痤門客。公叔痤臨死前,向魏惠王推薦商鞅,未果。當時,正值秦孝公發布招賢令,廣招天下人才,商鞅遂于秦孝公元年應招入秦。受到秦孝公的賞識和重用后,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實行變法,制定了以法制取代舊的禮制、以軍功取代世卿世祿制等變法措施。為了確保變法的實施,商鞅通過舌戰擊敗甘龍、杜摯等權臣,獲得了秦孝公的信任,然后采取計策取信于民。在實施新法之前,商鞅在國都的南門口豎立起一根三丈高的木頭,發布命令:誰能將它搬到北門,便可得到重賞。一開始,卻無人相信。商鞅又加重了賞金。最后有人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將木頭搬到了北門,果真當場得到了賞金。此事迅速傳遍秦國,商鞅通過此舉樹立了威信,為變法做好了準備。
推行法治數年后,秦國民風大變,軍事上兵強馬壯,于是秦國準備乘機擴張勢力。秦孝公二十二年(即公元前340年),商鞅奉秦孝公之命攻打魏國,假借和談之機設計擒獲魏將公子昂,大敗魏軍,迫使魏國獻河西之地與秦媾和。魏惠王后悔地說:“寡人恨不用公孫痤之言也!”經過變法,秦國國力大增,國富民強,成為戰國時期的七雄之一,為日后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駟即位,即秦惠文王。商鞅因變法與秦國貴族之間積怨甚深,太傅公子虔等人誣告商鞅謀反,秦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至邊關,欲宿客舍,當時按照商鞅制定的法律,留宿無憑證的客人是要被治罪的。商鞅因未帶憑證,客舍主人害怕“連坐”不敢留宿他。商鞅無奈之下準備投奔魏國,但又因他曾經背信棄義生擒公子昂、攻破魏軍,遭魏國人怨恨,被拒絕入境。商鞅無處躲藏,只好又回到自己的封邑,組織人馬抵抗秦軍,結果寡不敵眾,失敗被擒,被秦惠文王下令車裂其尸,并誅滅全家。
《商君書》又稱《商子》,是法家的一部重要著作,在《漢書》中錄有二十九篇,現在僅存二十四篇?!渡叹龝凡⒎侨坑缮眺北救怂鳎赡苁怯蓱饑┠晷欧钌眺彼枷氲膶W者編成。《商君書》主要論述商鞅一派的法治理論和具體措施,主張加強君權,建立賞罰嚴明的法治制度,取消貴族的世襲特權,提倡耕戰,獎勵軍功,同時反對用詩書禮樂和道德教化的手段治理國家。
上一篇:《嗜欲深者,其天機淺》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龍文鞭影》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