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是寶《雜寶藏經·棄老國緣》原文與賞析
過去久遠,有國名棄老。彼國土中,皆遠驅棄。有一大臣,其父年老,依如國法,應在驅遺。大臣孝順,必所不忍,乃深掘地,作一密屋,置父著中,隨時孝養(yǎng)。
爾時天神,捉持二蛇,著王殿上,而是作言:“若別雌雄,汝國得安。若不別者,汝身及國,七日之后,悉當覆滅!”王聞是已,心懷懊惱,即與群臣,參議斯事。各自陳謝,稱不能別。即募國界:誰能別者,厚加爵賞。大臣歸家,往問其父。父答子言:“此事易別。以細軟物,停蛇著上,其躁擾者,當知是雄;住不動者,當知是雌。”即如其言,果別雌雄。……
天神又復問言:“此大白象,有幾斤兩?”群臣共議,無能知者。亦募國內,復不能知。大臣問父,父言:“置象船上,著大池中,畫水齊船,深淺幾許,即以此船,量石著中,水沒齊畫,則知斤兩。”即以此智以答。
天神又復問言:“以一拘水,多于大海,誰能知之?”群臣共議,又不能解。又遍募問,都無知之。大臣問父:“此是何語?”父言:“此語易解。若有人能信心清凈,以一拘水,施于佛僧及父母困厄病人,以此功德,數千萬劫,受福無窮。海水極多,不過一劫。推此言之,一拘之水,百千萬倍,多于大海。”即以此言,用答天神。……
天神又以一真檀木,方直正等,又復問言:“何者是頭?”君臣智力無能答者。臣又問父,父答言:“易知。擲著水中,根者必沉,尾者必舉。”即以此言,用答天神。
天神又以二白騲馬,形色無異,而復問言:“誰母誰子?”君臣亦復無能答者。復問其父,父答言:“與草令食,若是母者,必推草與子。”
如是所問,悉皆答之。天神歡喜,大遺國王珍奇財寶,而語王言:“汝今國土,我當擁護,令諸外敵,不能侵害。”王聞是已,極大踴悅,而問臣言:“為是自知?有人教汝?賴汝才智,國土獲安。既得珍寶,又許擁護,是汝之力。”臣答王言:“非臣之智。愿施無畏,乃敢具陳。”王言:“設汝今有萬死之罪,猶尚不問,況小罪過。”臣白王言:“國有制令,不聽養(yǎng)老。臣有老父,不忍遺棄。冒犯王法,藏著地中,臣來應答,盡是父智,非臣之力。唯愿大王,一切國土,還聽養(yǎng)老。”
王即嘆美,心生喜悅,奉養(yǎng)臣父,尊以為師:“濟我國家,一切人命。如此利益,非我所知。”即便宣令,普告天下:“不聽棄老,仰令孝養(yǎng)。其有不孝父母,不敬師長,當加大罪。”
譯文
很久以前,有一個名叫棄老的國家。在那個國家里,凡是老人,都被驅逐拋棄到很遠的地方去。有一個大臣,他的父親已經年老了,依照國法,應該被驅逐。但這個大臣是個孝順的兒子,不忍心把他的父親拋棄,就在家里深深地挖了一個地窖,做成一間小屋,秘密地把父親安置在里面,隨時奉養(yǎng)侍候,盡他的孝心。
當時有一個天神,來到棄老國,手里捉著兩條蛇,放在國王的大殿上,對國王說:“要是你能分辨出這兩條蛇哪條是雌,哪條是雄,你的國家就能得到安寧,要是分辨不出,七天之后,你自己和你的國家全都會毀滅。”國王聽了這話,心里很焦急,就和大臣們商量此事該怎么辦,大臣們都說他們無法識別出來。國王只好在國內到處招募能分辨雌雄蛇的人:誰若能分辨出,就能得到封官賜金的厚賞。這個大臣回到家,把這件事告訴了父親。他父親說:“這件事情很容易辦。讓蛇停在細軟的東西上,那個煩躁不安的,就是雄的,停住不動的,就是雌的。”大臣按照他父親的話做,果然辨出了蛇的雌雄。……
天神又問道:“這頭大白象,有多少斤多少兩?”大臣們一起商量,沒有誰能知道。在國內到處招募,還是沒有知道的人。大臣問他父親,父親說:“把象放在船上,把船放進大池里,在水齊船的地方刻上記號,看深淺如何,再用這只船,稱量好石頭,放在船上,水淹沒到原來刻畫記號的地方,就知道這頭象有多重了。”大臣就用此話回答了天神。
天神又問:“有捧水,比大海還多。誰能知道這是什么?”群臣們聚在一起商議,又不能解答。到處詢問,還是沒有知道的人。大臣又問他的父親:“這句話是什么意思?”父親說:“這句話好理解。要是誰能夠做到虔誠信佛,心中清凈,用一捧水,送給僧人、父母、困難的人以及病人,憑這功德,就能在數千萬劫中,受福無窮。海水雖然極多,不過只能存在一劫。從這個意義上講,一捧水比大海多百千萬倍。”大臣用這話回答了天神……
天神又拿出一根真檀木,形狀方正平直,問道:“這根檀木,哪邊是根,哪邊是梢?”國王和大臣們絞盡腦汁,也沒有人能回答。大臣又去問父親,父親說:“這很容易知道。把檀木扔進水里,是樹根的那一頭必定會往下沉,是樹梢的那一頭必定會往上浮。”大臣用這話回答了天神。天神又牽來兩匹白馬,形狀顏色都沒有區(qū)別,問道:“這兩匹馬,哪匹是母馬?哪匹是子馬?”君臣還是沒有人能回答。大臣又去問父親,父親回答說:“拿草來喂馬,母馬必定會把草讓給子馬吃。”
就這樣,天神所問的問題都得到了解答。天神非常高興,便送給國王許多奇珍異寶,并對國王說:“我要保護你的國家,不讓外敵來侵害。”國王聽了這話,高興得很,他問這個大臣道:“你回答這些問題,是你自己知道的,還是有人教過你的?這次憑著你的才智,我們的國家才獲得了安寧。不僅得到了許多珍寶,天神還答應保護我們,這都是你出的力啊!”大臣回答國王說:“這不是臣的智慧,請大王免臣無罪,臣才敢一一說明。”國王說:“你今天就是有萬死之罪,我也不會譴責你,何況是小罪過呢?”于是大臣報告國王說:“國家曾有法令,不許奉養(yǎng)老人。臣家中有老父親,不忍心遺棄,所以冒犯王法,把他深藏在地下。臣以前的那些回答,全都是臣父親的智慧,并不是臣所出的力。臣只請求大王允許國內所有的地方都能奉養(yǎng)老人。”
國王心中高興,稱贊了這個大臣,親自奉養(yǎng)這個大臣的父親,尊他為老師,說道:“這事對我的國家和所有的人都有好處。這樣的好處,我以前簡直不知道。”國王還立即發(fā)布命令,告示天下:“不許遺棄老人,兒孫們要孝養(yǎng)老人。若有不孝順父母、不尊敬師長的人,定要加以重罰。”
感悟
人們意想不到的收獲,往往是從自己以為無用的人那里得來的。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老年人歷盡滄桑,見多識廣,有著深邃的人生智慧,他們理應受到全社會極大的尊重。特別是年輕人,更不能忽視長者的人生智慧而自以為是。老年人身上值得年輕人學習的東西是不可估量的。
在家庭教育方面,中國文化素來具有“以孝傳家”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中華民族把孝道看得很重,這在世界上是十分突出的。關于這一點,有這樣一則趣談:一所公寓里住著猶太人、法國人、美國人和中國人。一天,公寓起火了。猶太人急忙搬出他的保險箱,法國人忙著往外拖他的情人,美國人急于抱出他的妻子,中國人則首先背出老母親。這雖然是人們編出來的趣談,卻也可以表明中國人的孝道在全世界是出了名的。不過值得我們關注的是,時至今日這種孝道在有些人的心目中已經有所退化。為此,我們每個人,尤其是從事思想文化和教育工作的人,都責無旁貸地應該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孝道的復蘇和發(fā)揚而努力!
上一篇:《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