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公東游》原文與賞析
桓公將東游,問于管仲曰:“我游猶軸轉斛,南至瑯邪。司馬曰,亦先王之游已。何謂也?”管仲對曰:“先王之游也,春出,原農事之不本者,謂之游;秋出,補人之不足者,謂之夕。夫師行而糧食其民者,謂之亡;從樂而不反者,謂之荒。先王有游夕之業于人,無荒亡之行于身。”桓公退再拜命曰:“寶法也!”管仲復于桓公曰:“無翼而飛者,聲也;無根而固者,情也;無立而貴者,生也。公亦固情謹聲,以嚴尊生,此謂道之榮。”桓公退,再拜:“請若此言。” (《管子·戒》)
【注釋】猶軸轉斛(hú):像軸轉載斛石一樣,指必有所成就。斛:古代糧食量具名。司馬:朝廷主管軍事的官。原:查問,了解。不本:指沒有本錢或經營困難。夕:指以出游的方式視察百姓生產和生活情況。師行:大隊人馬出行。糧食其民:吃喝老百姓。從:通“縱”。反:通“返”。無立而貴:沒有地位而尊貴。立:通“位”字。生:通“性”。榮:榮顯,發揚。
【譯文】桓公準備東游,問管仲說:“我這次出游要有所成就,準備向南直到瑯邪。大司馬卻說,也應像先王出游一樣。這是什么意思呢?”管仲回答說:“先王出游,春天外出,考察農民在農事經營上有什么困難,叫做‘游’;秋天外出,補助人們生活的不足,叫做‘夕’。那種大隊人馬出行去吃喝百姓的,叫做‘亡’;游山玩水盡情享樂而不想回來的,叫做‘荒’。先王對于民眾有‘游’和‘夕’的功業,自身卻從沒有‘荒’和‘亡’的行為。”桓公退后再拜說:“這是寶貴的法度。”管仲又對桓公說:“沒有羽翼就能飛翔的是語言,沒有根子卻能牢固的是情感,沒有地位卻很尊貴的是本性。您也應當增強情感、謹慎言語、嚴守尊貴的本性,這就叫道的弘揚。”桓公退后,再拜說:“請讓我照著這番話去做。”
【評說】我們的祖先幾千年前就把如何為王、如何親民論證得如此充分。有了歷朝歷代的實例作為鏡子,現在的人難道還比古人笨嗎?管仲的這番話不僅對桓公來說是金玉良言,對于今天的人來說同樣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人們都說“伯樂”難求,也許像管仲這樣的良臣更難求。
上一篇:《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檢討自己》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