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而待之,愛而使之》原文與賞析
管子曰:“夫政教相似而殊方。若夫教者,摽然若秋云之遠,動人心之悲;藹然若夏之靜云,乃及人之體;窎然若皜月之靜,動人意以怨;蕩蕩若流水,使人思之,人所生往。教之始也,身必備之,辟之若秋云之始見,賢者不肖者化焉。敬而待之,愛而使之,若樊神山祭之。賢者少,不肖者多,使其賢,不肖惡得不化?今夫政則少則,若夫成形之征者也。去,則少可使人乎?”(《管子·侈靡》)
【注釋】[[!GFDB0]](biào)然:形容秋云高遠的樣子。藹然:形容夏云溫和的樣子。窎(diào)然:幽深的樣子。皜(hào):同“皓”。生:通“性”。樊:樊籬。去:除去,除掉,指不用政令。
【譯文】管仲說:“政令與教化相似而方法不同。教化,高遠如遠方的秋云,能牽動人的悲情;溫潤如夏天的靜云,恍惚能夠浸及人的肌體;幽深如寂靜的皓月,能以哀怨動人心意;坦蕩平易如流水,使人思念不已,是人的本性之所向。教化的開端,必須是教化者本身具備良好的道德素養,就像秋云始現,賢者與不肖者都被感化。教化是恭敬地對待人們,仁愛地役使人們,就像在神山上筑起籬笆來祭神一樣莊重嚴肅。賢人雖少,不肖者雖多,但通過教化讓不肖者變得賢良,不肖者怎么能不變化呢?至于政令,則應以少用為原則,這是天下太平的征兆。沒有政令,依靠教化不也可以役使民眾嗎?”
【評說】良好的教化能夠恰到好處地觸及人的心靈深處,促使渾濁麻木的心靈幡然悔悟,迷途知返。人的行為是由思想意識來驅使的,要想規范人的行為,有必要先修正人心,提高人的心性及道德水平。心智迷失,人就會墮落,就會做出于己于社會都有害的事情,同時也招致精神和肉體的痛苦;心智光明,行為坦蕩磊落,對社會的愛心與信心大增,精神愉悅,身體也會健康,于己于社會都有好處。
上一篇:《敬聽父母教誨》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敬順父母》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