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國于不傾之地》原文與賞析
錯國于不傾之地者,授有德也。積于不涸之倉者,務五谷也。藏于不竭之府者,養桑麻育六畜也。下令于流水之原者,令順民心也。使民于不爭之官者,使各為其所長也。明必死之路者,嚴刑罰也。開必得之門者,信慶賞也。不為不可成者,量民力也。不求不可得者,不強民以其所惡也。不處不可久者,不偷取一時也。不行不可復者,不欺其民也。(《管子·牧民》)
【注釋】錯:通“措”,放置。涸(hé):枯竭。府:府庫。官:這里指職事、崗位、行業。信:誠信。不偷取一時:不貪圖一時僥幸。
【譯文】要想把國家建立在不會傾斜的基礎上,就得先把權力交給有道德的人。要想把糧食積存在取之不盡的糧倉里,就得先致力于糧食生產。要想把物資貯藏在用之不竭的府庫里,就得先種植桑麻,飼養六畜。要想讓政令順利得到傳達,就得先使政令順應民心。要想驅使民眾從事于無可爭議的崗位,就得先使他們各自發揮所長。要想向民眾指明犯罪必死的道路,就得先嚴刑峻法。要想向人們敞開立功必賞的大門,就得先做到獎賞誠信。要想不做辦不到的事情,就得先做到量民力而行。要想不追求得不到的利益,就得先做到不強迫民眾去干他們厭惡的事情。要想不居處不能持久的地位,就得先做到不貪圖一時僥幸。要想不做不可重復的事情,就得先做到不欺騙民眾。
【評說】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管仲輔佐齊桓公成就“春秋五霸”霸主的功業,就是始于這些收服民心的“小事”。“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民心的向背決定著君主統治的成功與否。
上一篇:《邦有道》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閉門思過》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