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愎自用,英雄走上末路
在秦末爭雄時,出了一位頂天立地的英雄人物——項羽。項羽本是楚國貴族,他的先人是楚國大將項燕,在秦滅楚后自刎而亡。由于秦王實行暴政,天下大亂,項羽隨叔父項梁起兵反秦,并立楚王后裔為王以招攬天下人。
項羽英勇善戰,熟諳兵法,重武輕文,人稱“萬人敵”。在巨鹿之戰中,項羽破釜沉舟,楚軍以一當十,奮勇死戰,九戰九捷,大敗章邯軍,解巨鹿之圍。自此,項羽聲名遠播,各路反秦將領皆服項羽。
項羽雖然是個英雄,但他卻天生沒有領袖的品質,那就是他行“婦人之仁”。他在打仗時可以身先士卒,也可以為士卒吮吸箭傷的膿汁,但他卻不能慷慨地封賞將士。據史書記載,任命將領的大印都刻好了,他卻舍不得給那些應該封賞的人,而是把大印拿在手里,玩來玩去,棱角都磨光了,還是舍不得送人。他不能大膽地使用人才,更不善于使用人才。劉邦正是利用了他剛愎自用這一性格弱點戰勝了他。
鴻門宴上,項羽不聽勸告,不明好壞,錯過殺掉劉邦的大好機會。后來,楚、漢兩軍在滎陽、成皋一線相持。項羽又中劉邦反間計趕走了范增。
項羽一錯再錯,在劉邦和韓信的聯合進攻下兵敗垓下。項羽單人獨騎擺脫漢軍追捕,來到烏江岸邊。項羽到了烏江岸邊,烏江亭長早已駕著小船在那里等候。亭長熱情地招呼項羽說:“江東雖小,也有幾千里的土地,幾十萬的人口,在那里,也能干出一番事業!請大王火速上船,江邊僅有我這條船,如果漢軍追上了,就難以過江了。”項羽感謝亭長的好意,但沒有上船,他說:“天要亡我,我還渡江干什么?想當初,我項羽帶領八千子弟兵渡江西進,現在他們都戰死在疆場,光剩我一個人活著,即使江東父老不怪我,我也沒有臉面去見他們了。”他牽過烏騅馬,對亭長說:“這是一匹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的寶馬,馱我已經五年了,現在這種境地,與我同死實不忍心啊,送給你吧!”說著讓亭長牽馬上船,自己則手提寶劍徒步迎著前來追擊的漢軍,漢軍遠遠見了項羽,并不敢向前,項羽大吼,揮劍砍殺,殺了幾百人,自己身上也受了十多處傷,然后自刎而死。
項羽,這位叱咤風云、橫掃天下的西楚霸王走上了末路,一代英雄落了個如此悲壯的結局。
唐代大詩人杜牧寫了一首《題烏江亭》: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從詩中可以看出作者心中充滿了惋惜和慨嘆。如果依詩人所說,項羽咽下這口氣,渡過烏江,卷土重來,重整旗鼓再與劉邦決戰,鹿死誰手就說不定了?然而,歷史沒有假設,看來項羽只能做一個末路英雄,為后人留下了無盡的話題。
上一篇:劉邦不疑陳平,項羽反失英雄
下一篇:別人的錯誤不揪住不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