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不自食其言》注釋,意譯與解說
昔吳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諾。”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來,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來,方與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軍歟!欲服三軍,非信不可也!
——《龍門子凝道記》
【注釋】
①吳起:戰國時代我國著名兵家。衛國左氏(今山東曹縣北)人。生年不詳,卒于公元前381年。吳起善用兵。《漢書·藝文志》著錄《吳起》四十八篇,已佚。今本《吳子》六篇,系后人附托。
【意譯】
從前, 吳起出門遇到老朋友, 就邀請他吃飯, 老朋友答應了。吳起說:“我等你來后一起吃。”老朋友到晚上還沒有來,吳起便不吃飯等他。第二天早晨,派人找老朋友,老朋友來了才和老朋友一起吃。吳起不吃飯等待老朋友,是怕自己說了話不算數。他守信用如此,所以能統率三軍呀!要使三軍服從他, 不守信用是不可能的。
【解說】
吳起所以 “不食待友”,是為了“不食其言”,是為了“信”。“信”在古代被列入儒家“五行”之內,作為“君子”的一大道德修養,可見古人對它的重視。作者說統帥軍隊,非信不可。其實,不僅軍隊,在社會上,統治者與被統治者,在人際交往中,朋友與朋友,在家庭,長者與后輩之間,都不能缺少“信”。缺少了“信”,融洽的關系就會出現裂痕,甚至解體。我們古代人關于守信的傳說很多,其中要數尾生最悲壯:“尾生與女子期(約會)于梁 (橋)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莊子·盜跖》)。社會雖然發展到了二十世紀,儒家學說也可以批判,但“信”還是值得繼承并發揚光大。
【相關名言】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孔子
上一篇:《無名氏·不能畫似》注釋,意譯與解說
下一篇:《劉基·不韋避兵》注釋,意譯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