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鑄山煮海》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鑄山煮海:zhù shān zhǔ hǎi
詞源:《史記·吳王濞列傳》:“吳王即山鑄錢,煮海水為鹽,誘天下豪杰,白頭舉事。”
詞由:西漢時期,劉邦的侄子劉濞被分封在原來的吳國(今江、浙的大部地區和安徽、江西的部分地區)。他年少時頗有氣力,后為漢室的興建立有功勛。他自恃有才力,企圖擺脫朝廷的控制,于是,他積極網羅原六國的舊貴族,還有已被鎮壓的異姓諸侯王的殘余勢力,以擴充自己的實力。他還勾結工商奴隸主,開山取鐵礦鑄成貨幣,煮海水為食鹽,以增加經濟實力。就這樣經過三十多年的準備,終于在公元前154年,即漢景帝三年,打著清除君王左右奸臣的旗號,發動了我國歷史上有名的吳、楚七國之亂。叛亂中他們公開宣揚要“兩主分割”,后來被漢朝的名將周亞夫一舉殲滅了。
詞義:把山里的銅礦鑄成錢幣,將海水燒煮成食鹽。比喻大肆積聚錢財。
書證:宋·蘇軾《表忠觀碑》:“鑄山煮海、象犀珠玉之富,甲于天下。”
上一篇:成語《金針度人》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鑄成大錯》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