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嬰·金壺丹書》注釋,意譯與解說
景公游于紀①, 得金壺, 乃發視之,中有丹書,曰:“食魚無反②, 勿乘駑馬。”公曰: “善哉, 如若言! 食魚無反, 則惡其鱢③也; 勿乘駑馬, 惡其取道不遠也。”晏子對曰:“不然。食魚無反,毋盡民力乎! 勿乘駑馬,則無置不肖于側乎!”公曰: “紀有書,何以亡也?”晏子對曰:“有以亡也。嬰聞之,君子有道,懸于閭;紀有此言,注④之壺, 不亡何待乎?”
—— 《晏子春秋·內篇·雜上》
【注釋】
①紀:地名,原為一個諸侯國,在今山東省壽光縣南,后為齊所滅。②反:同翻。吃魚只吃一面,不翻過來吃。③:魚腥味。④注:投入。
【意譯】
齊景公在紀地巡游。有一天,發現了一只金壺,打開一看,里面有一段紅筆寫成的文字,說:“吃魚只吃一面,不翻過來吃;騎馬不要騎能力低下的馬。”齊景公說:“對啊!確實如此。吃魚只吃一面,是因為討厭它的腥味;不騎能力低下的馬,是因為它不能走得很遠。”晏子對他說:“不是這個意思。不吃翻身魚,不是戒人勿貪,不要耗盡民力嗎?不騎能力低下的馬,不是喻指不要讓壞人在君王身邊弄權嗎?”齊景公說:“既然紀國有這樣好的國書,那么又為什么會亡國呢?”晏子回答說:“其亡國是有原因的。我聽說,國君的法律、命令是懸掛在里巷的大門口的,而紀國盡管有著這樣的國書,卻是放在金壺里, 這樣還能不亡國嗎?”
【解說】
在現實生活中,小至于一件具體事情,大至管理一個國家,往往都必須經由這樣三個步驟:一是訂出行動方案,謀劃策略;二是付諸行動,具體實干;三是用計劃和方案對照檢查行動中的各個具體細節,找出差距,修正不足,直至最后稱心如意為止。如果忽視第一步驟,往往會輕舉妄動、盲目從事,到頭來一事無成。而如果只是停留在籌劃謀略階段而不加以實施,則是紙上談兵,流于空幻。至于如果沒有第三步驟的檢查、對照,則不能保證取得預先所要的效果,可能會事倍功半,多走彎路。因此,這三者環環相扣,缺一不可。紀國在金壺中刻以國策:“食魚無反,勿乘駑馬”。一方面勸告大臣不要耗盡民力,另一方面則是提醒國君不要讓壞人在身邊弄權。這兩種措施皆是利國利民,其用意不可謂不善,其方法不可謂不佳,然而,紀國把這兩項絕好的措施只是刻之于金壺,而不加以宣傳實行,所以,最后它仍然為齊國所滅,逃不脫失敗的命運。在這里,紀國刻在精美金壺上的丹書到底有什么用處呢?那些動嘴不動手的酸儒們,到底又能干出什么驚天動地的業績呢?而另一方面,那些只向謀臣征求治國治民的策略而不切實加以執行的國君,又怎么能管理好一個國家呢?再好的國策不實行,到最后也只能是一句空話。
【相關名言】
有法不行,與無法同。
——蘇軾
上一篇:《劉基·蹶叔三悔》注釋,意譯與解說
下一篇:《浮白齋主人·金眼睛》注釋,意譯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