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惠施之謀》注釋,意譯與解說
張儀①欲以秦、韓與魏之勢伐齊、荊,而惠施欲以齊、荊偃兵②。二人爭之。群臣左右皆為張子言, 而以攻齊、荊為利, 而莫為惠子言。王果聽張子, 而以惠子言為不可。攻齊、荊事已定,惠子入見。王言曰:“先生毋言矣。攻齊、荊之事果利矣, 一國盡以為然。”惠子因說: “不可不察也。夫齊、荊之事也誠利, 一國盡以為利, 是何智者之眾也?攻齊、荊之事誠不利, 一國盡以為利, 何愚者之眾也? 凡謀者, 疑也; 疑也者, 誠疑, 以為可者半, 以為不可者半。今一國盡以為可, 是王亡半也。劫主者③, 固亡其半者也。”
——《韓非子·內儲說上》
【注釋】
①張儀:縱橫家,創“連橫”之說。②偃兵:即案兵,罷兵不戰的意思。③劫:挾持。劫主者:指欺君而把持國事的權臣。
【意譯】
張儀向魏王建議聯合秦、韓兩國的力量去進攻齊、楚,而惠施則主張通好齊、楚以息兵。兩個人爭執不下。朝中群臣都幫張儀說話,認為攻打齊、楚有利可圖,卻沒有替惠施說話的。魏王最終聽從了張儀的建議,而認為惠施的計策是不可取的。攻打齊、楚的事確定后,惠施又去進見魏王。魏王說:“先生您不用再說了。攻齊、楚的確是于我有利的,全國上下都這么認為。”惠施說:“對于人們的意見,作為國君不應當不加辨別啊。假使攻齊、楚確實有利,而國人都能看到是有利的,聰明人為什么會這么多啊?假若攻齊、楚確實不利,而國人卻都認為是有利的,那又為什么愚蠢人竟這么多啊?凡事之所以需要商量,是因為利害得失還有疑問,所謂疑而不決,就是說的確有懷疑,有一半人認為可以做,而另一半人認為不可以做。現在您說所有的人都認為可以做,可見您失去了以為不可做的那一半人了!而那些控制君主操縱大權的朝臣,正是他們使大王您失去了那一半持反對意見的人啊!”
【解說】
從一種社會有機體的觀點看來,任何事物之間都是相互依存,相互關聯與相互轉化的。當人們對某一事物傾注全力而忽視另一事物時,往往會打破事物之間的固有平衡,造成某種程度的混亂。把這種理論運用于人們的認識時,它可以告訴人們,事實上世界上并不存在什么絕對的真理,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某一特定的具體事物而存在的。因此,在一種方法論上,人們在對待某一主張或觀點時,就必須綜合考慮,全面衡量。所謂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等等,都是這種方法論的某種經驗體現。在這則寓言中,作為一次諸侯結盟、攻守討伐的朝庭議事,無疑是一次重大的行動決策。特別是在當時各路諸侯稱霸一方,連年紛爭的情況下,就更增加了這次決策的難度。無論是合縱,還是連橫,事實上都會帶來一定的弊端,具有某種的冒險性。關鍵的問題則是在于:如何充分利用對自己的有利因素,把各種不利的方面減少到最低的程度。當張儀提出聯系秦、韓以伐齊、楚時,不管有著多么明顯的優點,但是上述所說的那種弊端與冒險性,也一定會在某種程度上表現出來。而滿朝文武眾口一詞的贊同,不正是某種簡單的缺乏全面思考的表現嗎?至于那個認為全體贊同就等于掌握了絕對真理的魏王, 就更是昏聵與無能的表現了。所以,這篇寓言可以使人明白:一定要認真聽取各方面的意見,相同的意見要聽,不同的意見尤其要聽,這樣,才有可能做到明察善斷,減少失誤。尤其是惠子說的最后一句話:“劫主者,固亡其半者也。”特別值得領導者引以為戒。
【相關名言】
納諫昌, 拒諫亡。
——胡宿
飾非拒諫、自以為是之謂下愚。
——陳確
上一篇:《《戰國策》·驚弓之鳥》注釋,意譯與解說
下一篇:《李翱·截冠雄雞志》注釋,意譯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