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jì)昀·虛言招謗》注釋,意譯與解說
李玉典言: 有舊家子夜行深山中, 迷不得路。望一巖洞, 聊投憩息, 則前輩某公在焉。懼不敢進(jìn), 然某公招邀甚切, 度無他害, 姑前拜謁。寒溫勞苦如平生, 略問家事, 共相悲慨。因問: “公佳城①在某所, 何獨游至此?”某公喟然曰:“我在世無過失,然讀書第隨人作計,為官第循分供職, 亦無所樹立。不意葬數(shù)年后, 墓前忽見一巨碑,螭額②篆文,是我官階姓字。碑文所述,則我皆不知, 其中略有影響者, 又都過實。我一生樸拙, 意已不安, 加以游人過讀, 時有譏評, 鬼物聚觀, 更多姍笑。我不耐其聒,因避居于此。惟歲時祭掃,到彼一視子孫耳。”士人曲相寬慰曰:“仁人孝子非此不足以榮親。蔡中郎不免愧詞③,韓吏部亦嘗諛墓④,古多此例,公亦何必介懷。”某公正色曰:“是非之公,人心俱在,人即可誑,自問已慚,況公論具在,誑亦何益!榮親當(dāng)在顯揚,何必以虛詞招謗乎?不謂后起勝流,所見皆如是也!”拂衣竟起。士人惘惘而歸。余謂此玉典寓言也。其婦翁田白巖曰:“此事不必果有,此則不可不存。”
——《閱微草堂筆記》
【注釋】
①佳城:好墓地。②螭(chi)額:古碑上端刻有螭(形狀像龍但無角),形作裝飾,以示尊榮。③蔡中郎不免愧詞:蔡中郎即東漢文學(xué)家、書法家蔡邕。愧詞,是不適當(dāng)、虛美之詞的意思。④韓吏部亦嘗諛墓:韓愈曾笑談自己的錢是“諛墓中人得來”。后世稱為人撰寫墓志而稱譽不實為諛墓。
【意譯】
李玉典說,有一個過去的大家子弟夜里在深山行走,迷了路,看見一個巖洞,就想暫且進(jìn)洞休息一下,看見前輩某人在里面,嚇得不敢進(jìn)去,但是看見前輩招手相邀得十分殷切,想他也沒有什么壞心,就前往拜見。前輩形態(tài)言語和生前一樣,略問了些家務(wù)事,互相感慨一番。子弟問前輩說:“您的墓地在另一個地方,為什么一個人在這里呢?”前輩慨嘆地說:“我在世時沒有什么過失,然而讀書時只是按照人家的安排,做官時只是本份地供職,也沒有什么建樹。不想埋葬幾年后,墓前忽然樹起了一塊巨碑,上面刻著螭額篆文,是我的官階姓名。碑文上所講的,我卻不知道,其中稍微有些影響的,也都言過其實。我一生樸實無為,自己已經(jīng)很不安了,加上游人經(jīng)過讀此碑文,常常發(fā)出譏笑的評價,群鬼聚在一起觀看,更是嘲弄譏笑。我實在受不住如此閑言閑語,于是就躲避在這里。只有等到每年祭掃之時,到那里看看子孫罷了。”讀書人婉言相勸說:“有道德的人、遵守孝道的人沒有此等碑文不足以使家族榮耀。蔡邕不免寫些虛美之詞,韓愈也笑談自己的錢從諛墓而來,古來已有多例,您又何必這樣耿耿于懷呢?”前輩嚴(yán)肅地說:“是非客觀存在,都在人的心中,別人即使可以虛言,自問已經(jīng)很慚愧,而況公論都在,虛言也沒有什么益處!家族榮耀在于子孫發(fā)跡揚名,何必用些虛詞招來嘲笑呢!想不到后來的子孫,所見還是這樣!”說完,拂衣離去。讀書人心中惘惘而歸。我說這是玉典說的寓言。玉典的岳父白巖說:“這件事不一定有,但是意義不可不留存下來。”
【解說】
這是一則啟人深思的故事。至今悼詞尚不改此習(xí),諛詞滿紙無以復(fù)加。對一個人的評價應(yīng)該實事求是,其標(biāo)準(zhǔn)是一個人的所作所為。明明讀書時,僅隨人作計; 當(dāng)官時,僅循分供職,偏要編造未做之事,拔高已做之事,徒遭世人譏評,群鬼姍笑, 實在沒有必要。好聽之言,人人愛聽,然而是好言還是獻(xiàn)媚,是準(zhǔn)確評價還是過分的吹捧,能細(xì)加分析者卻不多。即使明知是阿諛奉承,但對阿諛者的動機和目的,阿諛之言產(chǎn)生的影響和結(jié)果,能夠冷靜清醒處理的人就更少。其實,獻(xiàn)媚阿諛者所言不是出自肺腑,而是為了自我,要么有所畏,以爭其寵;要么有所欲,以飽其私;要么有所求,以榮其面。沒有個人的所得,他的阿諛不是白費了嗎?說不定說著阿諛話時,心中還在咒罵你呢!那些愛聽阿諛的人就是不能想到這一點,他們甚至還會把獻(xiàn)媚阿諛者當(dāng)作知心朋友來看待,把忠言者當(dāng)作異己者排斥,這樣就要害己害人了。害己,諛詞會招來非議,招來譏笑和嘲弄; 害人,喜歡奉承必然會疏遠(yuǎn)、打擊那些異己者。得益的只是獻(xiàn)媚阿諛者。“是非之公,人心俱在,人即可誑,自問已慚,況公論具在,誑亦何益”,此語恐怕只有像這位經(jīng)過死的冷靜反省,看穿人世的某公才說得出來。
【相關(guān)名言】
天下作偽是最苦惱的事情, 老老實實是最榆快的事情。
——鄒韜奮
虛榮總是在背后折磨人。虛榮只能使人滿足一時,從長遠(yuǎn)來看,誰也不會有所得。
——日本·池田大作
上一篇:《列御寇·薛譚學(xué)謳》注釋,意譯與解說
下一篇:《蛙、蠅與晨雞》注釋,意譯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