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嬰·水土異也》注釋,意譯與解說
晏子將使楚,楚王聞之,謂左右曰:“晏嬰,齊之習(xí)辭者也。今方來①,吾欲辱之,何以也②?”左右對曰:“為其來也③,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王曰:‘何為者也?’對曰: ‘齊人也。’王曰: ‘何坐④?’曰:‘坐盜’。”晏子至。楚王賜晏子酒。酒酣,吏二縛一人詣王。王曰:“縛者曷為者也?”對曰: “齊人也,坐盜。”王視晏子曰:“齊人固善盜乎?”晏子避席對曰⑤:“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⑥,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⑦。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今民生于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王笑曰:“圣人非所與熙也⑧,寡人反取病焉⑨。” ——《晏子春秋·內(nèi)篇雜下》
【注釋】
①方來:將要來。②何以也:用什么辦法呢? ③為:于。④何坐:犯了什么罪。⑤避席:離開座位,表示鄭重。⑥枳:又稱枸橘,果實酸苦。⑦其實:它們的果實。⑧熙:嬉,戲弄的意思。⑨病: 辱, 這里是沒趣的意思。
【意譯】
晏子將出使楚國,楚王接到消息后,對左右的人說:“晏嬰是齊國能言善辯的人,如今要來我國,我想羞辱他一番,有什么好辦法呢?”左右大臣獻(xiàn)計說:“等他來了以后,我們捆上一個人從您面前經(jīng)過。您就問:‘他是哪里人?’我們就回答說: ‘齊國人’。您再問: ‘他犯了什么罪?’ 我們就說: ‘偷盜。’”不久,晏子到了楚國。楚王賞賜晏子飲酒。賓主飲酒正酣,兩名小吏捆著一個人走到楚王面前。楚王問:“捆著的是什么人?”回答說:“是個齊國人,犯了偷盜罪。”楚王轉(zhuǎn)臉望著晏子問:“齊國人生來就喜歡偷盜嗎?”晏子離開坐席回答說:“我聽說,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南就結(jié)橘子,生在淮河以北,給出的卻是苦澀的枳子。這兩種樹的葉子很相似,但果實的滋味卻不同。為何會這樣?因為水土不同啊。現(xiàn)在捉到的這個人,生活在齊國時并不偷盜,來到了楚國卻干起偷盜的勾當(dāng),莫非是楚國的水土容易使人變成小偷嗎?”楚王聽了, 尷尬地笑道: “賢明的人真是不可戲弄的呀! 我反而自討了個沒趣。”
【解說】
如果仔細(xì)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這則寓言故事主要是運(yùn)用了三個邏輯推理。一個是楚王的錯誤推理。齊國有一個人在楚國偷盜被捉住,而晏子是齊國人,因此,晏子也是盜賊。這里犯了前提不足的毛病:那個偷東西的齊國人并不能代表所有的齊國人,當(dāng)然也就不可能代表晏子,所以,得不出楚王所提出的結(jié)論。接著,晏子抓住楚王的推理錯誤,沿著他的邏輯思路,提出了一個正確的推理。桔生淮南則為桔,生于淮北則為枳。這是人們所普遍認(rèn)識的現(xiàn)象,具有寬泛的涵蓋性。因而,在這樣的大前提下,完全可以得出貌似相同的桔“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的結(jié)論。在這里,楚王所借以說明的前提概念是錯誤的,而晏子的前提概念則是正確的。所以,晏子緊接著順勢提出了第三個推理。地域的不同使桔子在淮南、淮北具有了不同的特點,而現(xiàn)在捉到的這個盜賊生活在齊國時并沒有盜竊,來到楚國卻偷盜起來,所以可以得出結(jié)論,是楚國的水土容易使人變成小偷。至此,晏子機(jī)智地嘲諷了楚王的愚蠢與驕橫,同時也形象地告訴人們,同樣的事物在不同的環(huán)境條件可以發(fā)生不同的變化。
【相關(guān)名言】
不知道自己的無知,乃是雙倍的無知。
——希臘·柏拉圖
上一篇:《陶淵明·桃花源記》注釋,意譯與解說
下一篇:《江盈科·深文》注釋,意譯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