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桃花源記》注釋,意譯與解說
晉太元①中, 武陵人②捕魚為業, 緣溪行, 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 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 才通人; 復行數十步, 豁然開朗。土地平曠, 屋舍儼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阡陌交通, 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 男女衣著, 悉如外人; 黃發垂髫, 并怡然自樂。見漁人, 乃大驚; 問所從來, 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 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不復出焉; 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漢, 無論魏、晉。此人一 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 便扶向路③, 處處志之。及郡下, 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④,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 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注釋】
①太元:晉孝武帝(司馬矅)年號。②武陵:郡名,在今湖南省。③扶:沿。向:從前。向路:剛才進來的路。④南陽:今河南省南陽市。劉子驥,名驎之,隱士。
【意譯】
晉太元年中,武陵郡的一個捕魚人,一天,沿著溪水往前走,不知走了多遠,忽然看見一片桃花林,兩岸數百步,沒有一棵雜樹,芳草鮮美,落花紛披,這漁人很奇怪,又往前走,一直到水的源頭,才將這桃花林走完,前面是一座山,山有小口,仿佛有光,漁人丟下船,從小口進去。洞口很狹窄,僅僅能讓一人通過,往前走了數十步,方才豁然開朗,只見土地平坦開闊,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活的農田,清麗的池塘,清翠的桑竹,小路縱橫,雞犬相聞,其中來往耕作的男男女女,衣著都像是從前時代的人,無論是白發老翁,或是垂發小孩,全都陶然自樂。他們看見這個漁人,大吃一驚,問他從哪里來,漁人一一回答,這些人又都邀請漁人到他們家中殺雞擺酒款待。村中人聽說來了一個漁人,都來問訊。他們自稱祖上避秦時禍亂,率妻子兒女和鄉里人來到這個與外界隔絕的地方,沒有再出去,于是便與外面整個社會斷絕了往來。漁人問他們現在是什么時代,村中人竟不知有漢朝,更不用說魏晉了。漁人將自己知道的外界情況詳細地告訴了村中人。村中人聽了他的話,都嘆息。他們又各自請漁人上自己家,拿出酒食招待他。過了幾天,這個漁人辭別離開了桃花源,村中人都關照他:“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人說起。”漁人走出村子,找到了自己的船,便沿著剛才的來路回去,處處作了標記。到了武陵郡,往太守那里說了如上情況,太守當即派人隨漁人去尋桃花源,尋找漁人作的標志,竟然迷了路。南陽劉子驥,是個高尚的讀書人,風聞這件事,欣欣然計劃前往,事情尚無結果,劉子驥竟病死,以后,便再沒有過問桃花源去處的人了。
【解說】
武陵人捕魚誤入的桃花源,便是晉宋詩人陶淵明心馳神往的理想國。這里,生活著一群葛天氏之民,他們與當時的亂世完全隔絕,和藹誠樸,與世無爭,帶著原始的清靜與淳厚。自此,“桃花源”便成了虛幻的理想世界的代名詞,一切企圖逃避現實的人們,常常幻化著各自不同的“桃花源”,以求擺脫現實的困擾,尋得靈魂的安頓。然而,理想世界縱然有著無限綺麗的風光,但它畢竟屬子虛烏有,現實雖然是丑陋、殘酷,但它卻非常強大,躋身官場的陶淵明, 不愿為五斗米折腰,“小舟從此逝,江海度余生”。梅霜竹節, 固令人一叩其芬芳,但那個超脫塵世的桃花源,除了武陵捕魚人的偶然誤入,誰人又尋得到它?陶公對光明的向往,雖是一片虔敬,虛幻的世界給他煩擾的靈魂多少來了點安慰。但是,他還是要在那個不盡人意的現實中生活下去。披閱陶淵明的詩作,頗不乏愁云慘淡的慨嘆。可見,理想世界并不能把陶淵明從現實中完全拯救出來, 他有 “采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的自得, 更有“造夕思雞鳴,及景愿烏還”愁苦的煎熬。人應該有理想,但也應該正視現實,而現實往往比理想更強大。這是我們不得不折服的事實。
【相關名言】
理想, 表示不滿意的方法。
——法國·瓦萊里
上一篇:《松》注釋,意譯與解說
下一篇:《晏嬰·水土異也》注釋,意譯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