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安·塞翁失馬》注釋,意譯與解說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①而入胡,人皆吊②之。其父曰: “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 其馬將胡駿馬而歸, 人皆賀之。其父曰: “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③,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淮南子·人間訓》
【注釋】
①亡:逃跑。②吊:慰問喪家或遭遇不幸者。③髀:股部,大腿。
【意譯】
有一個家離塞上不遠的人,善于謀術。一次,他的馬無緣無故逃到胡地去了,大家都來安慰他。他的父親說:“這難道不是一種福氣嗎!”過了幾個月,那匹馬帶了一匹胡地的駿馬回來了,大家又趕來祝賀。他的父親說:“這難道不會成為禍害嗎?”他家里有許多好馬,他喜好騎馬,結果把腿都摔斷了,大家都來安慰,他的父親說:“這難道不能成為福份嗎?”過了一年,胡人入塞侵犯,壯年男子持箭引弦參加戰斗,靠近塞上的人,十有八九都死了,因為他的腿傷殘,他們父子生命都得以保全。
【解說】
“塞翁失馬”在中國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中國人在遭逢逆境或者順境時,似乎總喜歡以這個故事為例證,來說服別人或說服自己。塞翁式的思維在某種程度影響了中國人的處事方式和人生態度,這決非夸大其辭,因為在人類歷史上,很多時候,一個生動形象卻包含著人生哲理的故事,比那些抽象深奧的哲學思想,更能夠直接普遍地影響著一個民族的文化心理。禍福相依,利害相伴,“塞翁失馬”所給予的啟示既有辯證法的成份,但更多的是一種宿命觀點。我們不諱言這是唯心主義的產物,但宿命論在現實生活中卻并非無可取之處。在寓言中,塞翁人生態度的樂觀和坦然正是基于宿命論之上的,那種遇逆境不悲觀,遇順境不自滿,并非一般人有此胸境氣度。事實也是如此,塞翁失馬,眾人皆吊之;塞翁得馬,眾人皆賀之;眾人的態度都是著眼于眼前的禍福,或以物喜,或以己悲,這樣一種現實功利的眼光,多少反映了眾人的愚鈍和狹隘。所以,比較起眾人,塞翁就不愧是一個智者。他能超越現實,放眼將來,而且從他的深層心理來說,他堅守著老莊所倡導的“無為”、“守靜”的人生原則,這反而使他顯得通達適然。如此說,倒并非是要兜售宿命論,因為徹底的宿命論將會導致消沉淪落,于人生極為有害。在這里,我們只是想從“塞翁失馬”的故事中,抽離出宿命論的精華,使人能以更深遠的視野來洞察自己的日常生活,來獲取人類智慧的靈光。
【相關名言】
福者禍之先也, 利者害之始也。
——崔敦禮《芻言》
幸運并非沒有許多的恐懼與煩惱, 厄運也并非沒有許多的安慰與希望。
——英國·培根
上一篇:《《戰國策》·土偶人與桃梗》注釋,意譯與解說
下一篇:《韓非·守株待兔》注釋,意譯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