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披堅執銳》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披堅執銳:pī jiān zhí ruì
詞源:《戰國策·楚策一》:“吾被(披)堅執銳,赴強敵而死,此猶一卒也,不若奔諸侯。”
詞由: 春秋時候, 有一次吳國和楚國在柏舉大戰, 吳軍幾番奮殺拿下了郢都,楚王逃跑了, 諸大臣被擄, 百姓流離失散。當時楚國有個臣子叫棼冒勃蘇 (一說是申包胥,見“秦廷之哭”) 的自思道:“我若是被堅甲、執利兵去與吳軍拼殺而死, 這只能除掉一兵一卒而已, 不如投奔一諸侯, 才有可能驅逐吳軍, 恢復楚國。”于是他歷盡艱險,西向秦國。一到秦廷, 七天沒有見到秦王, 他日夜痛哭, 滴水不進,最后昏迷不省。秦王聞訊后急忙搶救, 他一蘇醒, 即苦苦請求秦王解救楚危。秦王終于被這位為社稷憂慮的義士感動了, 于是派兵出擊吳國, 大敗吳兵, 楚國又得以恢復了。
詞義: 身穿堅固的鎧甲, 手拿銳利的兵器。堅: 堅甲。銳: 指兵器。形容全副武裝, 準備出戰。
書證: 唐·劉禹錫《請赴行營表》:“披堅執銳, 雖未經于戎行;制勝伐謀,亦常習于事業。”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九十一回:“只是披堅執銳之士, 怎免一場大厄!”
上一篇:成語《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排沙簡金》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