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名作《杜運燮·晚稻集》原文|主題|賞析|概要
作者簡介 杜運燮,現代詩人。曾用筆名吳進、吳達翰等。福建古田人,1918年3月17日生于馬來西亞吡叻州實吊遠甘文閣附近的山芭。在當地讀完小學和初中后,到福州三一中學讀高中。抗戰時,在福建長汀廈門大學生物系讀一年,然后到昆明西南聯大讀外國語文系,應征先后在“美國志愿空軍大隊”和“中國駐印軍”任翻譯。日本投降后,到重慶大公報任編輯。1946年底到新加坡,在華僑中學任教。1950年秋到香港。1951年秋回到北京,在新華社國際部工作迄今。其間從1970年至1978年,到干校和農村當農民四年,在山西師范學院外語系任教五年。1946年10月,第一本詩集《詩四十首》在上海出版。1951年6月,題為《熱帶風光》的詩集由香港學文書店出版。1981年7月,與友人穆旦、鄭敏、陳敬容、曹辛之、唐祈、唐湜等合輯《九葉集》,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
內容概要
秋
連鴿哨也發出成熟的音調,/過去了,/那陣雨喧鬧的夏季。/不再想那嚴峻的悶熱的考驗,/危險游泳中的細節回憶。經歷過春天萌芽的破土,/幼葉成長中的扭曲和受傷,/這些枝條在烈日下也狂熱過,/差點在雨夜中迷失方向。現在,平易的天空沒有浮云,/山川明凈,/視野格外寬遠: /智慧、感情都成熟的季節啊,/河水也像是來自更深處的源泉。紊亂的氣流經過發酵,/在山谷里釀成透明的好酒; /吹來的是第幾陣秋意?醉人的香味/已把秋花秋葉深深染透。街樹也用紅顏色暗示點什么,/自行車的車輪閃射著朝氣; /塔吊的長臂在高空指向遠方。/秋陽在上面掃描豐收的信息。
占有
有人日夜夢想著占有點什么,/把占有都看成是幸福的花朵。但是生活的辯證法十分奇特,/對兩者之間常常很難選擇。當你占有了一件東西,/它同時也就占有了你。你占有房子,房子也占有你,/安于在封閉的墻壁內幻想或生氣。你制造電視機,它也塑造了你,/每晚的視野被規定了模式。你給道路以方向,它也給你方向,/滿足于在規定的軌道上邁進或彷徨。你獵取知識,知識也獵取了你,/要按照它的資料進行分析。你捕捉形象,形象也捕捉了你,幻想就被圈進了一個天地。你分享娛樂,娛樂也分享你,/它消耗你寶貴的時間和精力。你占有現在,沉湎于現在,/常常會忘記著眼于將來。人生總在不斷地占有某種資財,/同時也被占有,被揉成各種形態。因此,當心啊,要選擇好對象再占有,/要學會如何占有,不當俘虜當戰友。
俘虜
很多人確實很想寫幾篇英雄譜,/卻不自覺舒舒服服地當了俘虜。打勝仗只能走艱苦的征途,/當俘虜卻有很省勁的道路。有人在布菜碰杯聲中含醉被俘,/有人在看書點頭稱是時中了埋伏。有人在娛樂時流淚或叫好聲中失足,/有人因輕信而成為過時公式的俘虜。有人從小父母就給他戴鐐銬,/他卻終生都把它當作傳家寶。有人看到外國的新花樣閃閃發光,/就匆匆囫圇吞下,然后舉手投降。有人向享受伸手而戴上了桎梏,/有人吃了虛榮的迷幻藥而當囚徒。有人篤信高調門就等于革命,/一聽到那調調就束手就擒。有人沒信心,不敢斗爭而被俘,/有人在最得意時成為過分自信的俘虜。有人掉進驕傲的深坑而被俘,/還以為自己一直在高瞻遠矚。有人崇拜各種“風”,把“風”神化,/陷入“異化”的羅網而不能自拔。有人被俘很久自己還不知道,/穿著俘虜的囚衣公然引以自豪。好在雖然每刻都有人被俘,/也可以看見更多人猛然醒悟:警惕不墜入各種巧妙的陷阱,/在惋惜別人落網時自己也被擒。
我見到了貝多芬
——訪德雜詠之三
心里捧著多年喜愛的樂曲,/我踏上用音符描繪的熟悉土地,/熱切地尋找他。終于見到了他! 在波恩市中心石板廣場上,/我看到他那有名的青銅色的深思,/用沉思來凝聚來訪者的沉思。在波恩一條小巷的老屋里,他指點我/看他在那個閣樓上發出第一聲,/所有父母都愛聽的最樸素的樂聲。也看到他在那簡樸的房間里,/在古老的小鋼琴上試彈新曲,/宛如萬里江河的源頭小溪。我像樂曲般走在他走過的田野上。/永恒的音樂也在中國回響,/但在這里更加動人心弦。我看見他在萊茵河畔低頭漫步,/是懷著鄉愁從維也納回鄉,/重新沉醉于牧歌與田園? 我在月夜小鎮的小酒店前面,在農民的臉上看到他的憂郁,在小伙子口中聽到他的笑聲。時間流逝了,他的音樂永在,/他不能享受自己創作的快樂,/卻留給后人那么多,那么多。我懷著更加喜愛音樂的心離開,/感謝他在我心中建造的世界,/升華,超越時空,就是貝多芬。
作品鑒賞 杜運燮早在四十年代就成名了,聞一多選過他的詩,朱自清評過他的詩。他的詩抒情中滲透有嘲諷,對于獨創和深沉有著執著追求。八十年代他的詩創作有重要發展。1980年爆發的關于“朦朧詩”的論戰,就是從他的詩《秋》引起的。而在此之前,他早就有了寫“怪詩”的詩名。所謂“怪詩”,其實也就是新穎的現代抒情詩。《晚稻集》里的詩,力求把握時代的心態和風貌,觸及現實矛盾和困難,這與他長期的新聞職業有關。然而,詩與新聞不同,詩里可以有迷惘與困惑,尤其是要抒寫個人的內心世界。他的詩看去比較醇正,少有異端之嫌。他的那首引起爭議的詩《秋》,雖然意蘊稍為復雜,但并不晦澀,可以從大自然、社會和個人感情歷程幾個方面來理解其含義。這首詩表明,杜運燮在中斷三十年之后重新拿起詩筆,確是又重臨一次起點,而他依然富于年輕的活力與創造力,盡管他是在“成熟”了的情況下來突破自己,其道路將是很艱難的。他的詩關注現實,關注眾生苦樂,關注社會生活的重要課題,但是,他的詩并不是通常所說的現實主義詩,他的詩從很深的地方觸及社會現實,可以說是一種醒世真言,詩的精神是深深的憂慮和高屋建瓴的洞察。杜運燮的詩滿蘊對人生世態的深刻感受,并富于發人深思的哲理,《占有》、《俘虜》、《錯誤》等詩都是好例。詩人告誡那些貪得無厭,為占有欲所累的人說:“當你占有了一件東西,/它同時也就占有了你。”詩人提醒說在生活里要多思,俘虜往往是在不經意的時候變成的。詩人風趣地說,盡管人的一生見過各種道路,然而十分遺憾,指點捷徑的老師,還是“錯誤”。年過七十詩人還認為人生是挑戰,直到老年還要在年輕人的注視下接受難度最大的挑戰。總之,他是通過心態去寫世態,從哲理寫人生,透過憂思觸及時事。詩人身上仍然保持著創造的活力,他“總在眺望遠景”,“滿足于不滿足”。他生日感懷詩的題目是《游泳》與《登攀》。《我們相逢在秋天》是贈他的“黃昏之戀”的夫人、親密的老伴李麗君女士的詩。詩人在這里以春的心態來寫秋,秋因此才顯得那么美好。他的婚戀不是限制,而是加強了詩人這樣一顆心:“搏動的心,最愛自由/耽于無標題音樂般的/漫天漫野漫游。”詠物詩是杜運燮向來喜歡寫的,他的詠物詩里包含著一個學習西方語言文學的詩人對于中國古典詩(例如有著豐富意象的唐詩)的驚異與興奮,并兼有東西方詠物詩的優秀傳統。在中國現當代詩壇上,專心致志寫詠物詩而取得成就的,恐怕杜運燮是第一個了。他的詠物詩就日常生活取材,舉凡海、樹、草、根、水、火、風、雨、車站、塔吊、松徑、夕陽、紅葉、貝殼、臺燈、風箏等等,都在吟詠之列。他的詠物詩既有思想深度,又富于審美娛悅。這些詩通常是借物詠人,扣緊事物的特征,往往給人意想不到的啟發,帶來一個更高的精神境界。“樹”是知識分子品格的象征,而“紅葉”吐露了對世態的感喟,《火》有更開闊的境界,寫法上也有較多變化。《寒山寺》是一首詠詩的詩,詩人所陶醉的不是今日寒山寺,而是唐人張維《楓橋夜泊》的詩境。唐代詩人與后代讀者之間的感情和審美聯系,使一位現代詩人陷入了沉思,獲得了此時此地的生命體驗。《我見到了貝多芬》是一首用純熟的現代技巧來完成的詩,詩人借助“通感”把聽覺記憶和視覺所見,聯系起來,形成一種特殊的境界,成就了一種新穎的抒情方式。
上一篇:《李瑛·春的笑容》原文|主題|賞析|概要
下一篇:《楊朔·楊朔散文選》原文|主題|賞析|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