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名作《楊朔·楊朔散文選》原文|主題|賞析|概要
作者簡介 楊朔,著名散文作家。1913年出生。山東蓬萊人。抗日戰爭前,曾就讀于哈爾濱英文學校,后作過翻譯和研究工作。1938年,東北淪陷后,來到廣州,寫出以抗日為題材的中篇小說《帕米爾高原的流脈》,這是他的第一部小說。1941年底,楊朔到延安,在中央黨校學習。日本投降后,到宣化龍煙鐵礦與工人生活在一起,寫出中篇小說《紅石山》。解放戰爭時期,任新華社特派記者,隨軍轉戰于晉察冀地區。1949年北京解放后,調到中國鐵路工會工作,寫了中篇小說《錦繡山河》。抗美援朝一開始,便隨志愿軍赴朝,創作了中篇小說《三千里江山》,在《人民文學》1952年10至12月號上連載。1956年后,調到中國作家協會工作,多從事外交活動。1958年后,轉到“保衛世界和平大會”,并任多種職務。1968年8月,遭林彪、“四人幫”迫害,不幸逝世。楊朔創作多以散文為主,主要作品有:《萬古青春》、《亞洲日出》、《海市》、《東風第一枝》、《生命泉》等散文集。1978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楊朔散文選》。
內容概要
香山紅葉(節選)
我們上了半山亭,朝東一望,真是一片好景。茫茫蒼蒼的河北大平原就擺在眼前,煙樹深處,正藏著我們的北京城。也妙,本來也算有點氣魄的昆明湖,看起來只像一盆清水。萬壽山、佛香閣,不過是些點綴的盆景。我們都忘了看紅葉。紅葉就在高頭山坡上,滿眼都是,半黃半紅的,倒還有意思。可惜葉子傷了水,紅的又不透。要是紅透了,太陽一照,那顏色該有多濃。我望著紅葉,問:“這是什么樹?怎么不大像楓葉?”老向導說:“本來不是楓葉嘛。這叫紅樹。”就指著路邊的樹,說:“你看看,就是那種樹。”路邊的紅樹葉子還沒紅,所以我們都沒注意。我走過去摘下一片,葉子是圓的,只有葉脈上微微透出點紅意。我不覺叫:“哎呀!還香呢。”把葉子送到鼻子上聞了聞,那葉子發出一股輕微的藥香。另一位同伴也嗅了嗅,叫:“哎呀!是香。怪不得叫香山。”老向導也慢慢說:“真是香呢。我怎么做了四十年向導,早先就沒聞見過?”我的老大爺,我不十分清楚你過去的身世,但是從你臉上密密的紋路里,猜得出你是個久經風霜的人。你的心過去是苦的,你怎么能聞到紅葉的香味?我也不十分清楚你今天的生活,可是你看,這么大年紀的一個老人,爬起山來不急,也不喘,好像不快,我們可總是落在后邊,跟不上。有這樣輕松腳步的老年人,心情也該是輕松的,還能不聞見紅葉香?老向導就在滿山的紅葉香里,領著我們看了 “森玉笏”、“西山晴雪”、昭廟,還有別的香山風景。下山的時候,將近黃昏。一仰臉望見東邊天上現出半輪上弦的白月亮,一位同伴忽然記起來,說:“今天是不是重陽?”一翻身邊帶的報紙,原來是重陽的第二日。我們這一次秋游,倒應了重九登高的舊俗。也有人覺得沒看見一片好紅葉,未免美中不足。我卻摘到一片更可貴的紅葉,藏到我心里去。這不是一般的紅葉,這是一片曾在人生中經過風吹雨打的紅葉,越到老秋,越紅得可愛。不用說,我指的是那位老向導。
荔枝蜜 (節選)
我想起一個問題,就問:“可是呢,一只蜜蜂能活多久?”老梁回答說:“蜂王可以活三年,一只工蜂最多能活六個月。”我說:“原來壽命這樣短。你不是總得往蜂房外邊打掃死蜜蜂么?”老梁搖一搖頭說:“從來不用。蜜蜂是很懂事的,活到限數,自己就悄悄死在外邊,再也不回來了。我的心不禁一顫:多可愛的小生靈啊,對人無所求,給人的卻是極好的東西。蜜蜂是在釀蜜,又是在釀造生活;不是為自己,而是在為人類釀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卻又多么高尚啊!透過荔枝樹林,我沉吟地望著遠遠的田野,那兒正有農民立在水田里,辛辛勤勤地分秧插秧。他們正用勞動建設自己的生活,實際也是在釀蜜——為自己,為別人,也為后世子孫釀造著生活的蜜。這黑夜,我做了個奇怪的夢,夢見自己變成一只小蜜蜂。
雪浪花(節選)
涼秋八月,天氣分外清爽。我有時愛坐在海邊礁石上,望著潮漲潮落,云起云飛。月亮圓的時候,正漲大潮。瞧那茫茫無邊的大海上,滾滾滔滔,一浪高似一浪,撞到礁石上,唰地卷起幾丈高的雪浪花,猛力沖激著海邊的礁石。那礁石滿身都是深溝淺窩,坑坑坎坎的,倒像是塊柔軟的面團,不知叫誰捏弄成這種怪模怪樣。幾個年輕的姑娘赤著腳,提著裙子,嘻嘻哈哈追著浪花玩。想必是初次認識海,一只海鷗,兩片貝殼,她們也感到新奇有趣。奇形怪狀的礁石自然逃不出她們好奇的眼睛,你聽她們議論起來了:礁石硬得跟鐵差不多,怎么會變成這樣子?是天生的,還是鏨子鑿的,還是怎的?“是叫浪花咬的,”一個歡樂的聲音從背后插進來。說話的人是個上年紀的漁民,從剛攏岸的漁船跨下來,脫下黃油布衣褲,從從容容晾到礁石上。有個姑娘聽了笑起來:“浪花也沒有牙,還會咬?怎么濺到我身上,痛都不痛?咬我一口多有趣。”老漁民慢條斯理說:“咬你一口就該哭了。別看浪花小,無數浪花集到一起,心齊,又有耐性,就是這樣咬啊咬的,咬上幾百年,幾千年,幾萬年,哪怕是鐵打的江山,也能叫它變個樣兒。姑娘們,你們信不信?”
作品鑒賞 楊朔散文在50、60年代是有很大社會影響的,其中一些名篇被廣為傳誦,中學生、大學生都喜歡模仿楊朔散文的寫法。楊朔散文最大的特征,是藝術地和詩意地謳歌當時社會生活中的具有美好品德、帶有英雄色彩的人物和嶄新的事物,謳歌勞動、創造、貢獻、和平和祖國,在總的傾向上是當時的政治和政策的贊歌,然而它不是口號、標語和圖解,而是耐人尋味的藝術品,是感人的詩。楊朔散文的名篇有:《香山紅葉》、《海市》、《泰山極頂》、《荔枝蜜》、《茶花賦》、《秋風蕭瑟》、《雪浪花》、《櫻花雨》。這些名篇富于魅力,含有詩意。楊朔的散文往往是以大自然的美襯托社會生活和人物,用詩性散文的形式來寫游記和人物特寫,無形中開辟了一條當時文學創作的路子,因此成了當時著名散文家之一。《香山紅葉》寫幾位游人去香山看紅葉而未得,卻見到了比紅葉更可貴的在人生歷程中飽經風雨的老向導。《泰山極頂》寫幾位游人去登泰山看日出而未得,卻看見另一場更加輝煌的日出,從而歌頌了我國生產關系的巨大變化。《海市》寫作者回故鄉去尋找兒時曾經見過的海市,可是海市不出來,于是到海市經常出現的地方去尋找,結果找到了人間海市——長山列島。《荔枝蜜》借蜜蜂贊揚農民的辛勤勞動。《雪浪花》贊揚老泰山身上那股雪浪一樣“心齊,又有耐性”的精神。楊朔認為,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詩,而循著詩的聲音,可以走進詩的境界。他認為散文常常能從生活的激流里抓取一個人物,一種思想,一個有意義的生活片斷,迅速反映出這個時代的側影。一篇出色的散文,往往會涂著時代的色彩,富有戰斗性。所以,他用散文這種形式來描寫人民的斗爭、勞動,以及人民的思想感情。特別是對于他不熟識的異國人民,小說無法寫,寫散文也有藏拙的好處。后來,楊朔又進一步概括自己散文的特點:寫每篇散文都當詩一樣寫。他向來愛詩,特別是那些久經歲月磨練的古典詩章。這些詩差不多每篇都有自己新鮮的意境、思想、情感,耐人尋味,而結構的嚴密,選詞用字的精煉,也不容忽視。楊朔在這方面取得的成績,以《雪浪花》為尤其突出,這篇散文在開頭和結尾時所描繪的詩的意境,以及那選詞用字的功夫,是讓人難忘的。楊朔不贊成從狹義方面來理解詩意。他說杏花春雨,固然有詩,鐵馬金戈的英雄氣概,更富有鼓舞人心的詩力。在斗爭中,勞動中,生活中,時常會有些東西觸動你的心,使你激昂,使你歡樂,使你憂愁,使你深思,這就是詩。楊朔散文在寫作上的特點是:凡是遇到動情的事,他就反復思索,形成文章的思想意境。動筆時他總要像寫詩那樣,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字句,然后寫成文章。假如說放肆筆墨是通常散文的特點,精煉收斂是通常詩歌的特點,那么,楊朔散文顯然偏于后者,他的文章絲毫也不放肆筆墨;剪裁的過分,有時使他的文章都有些單純了,而意境(古典詩詞的意境)的過分追求,有時都覺得他的散文缺乏深刻的哲理意蘊,顯得淺顯了。總之,楊朔對于散文創作,作了重要的開拓,有意識地把詩與散文結合起來,提高了散文的美學價值。在創作中,他逐步形成了玲瓏精美、清新雋永的藝術風格。與別的散文家比較起來,他善于在看來極其平凡的事物中提煉動人的詩意,從普通人民的心靈里,聆聽到時代的脈搏,斗爭的旋律。在私下里,當時的某些讀者指摘從楊朔散文看不出斗爭的尖銳化,講授楊朔散文的教師被戲稱為“花草先生”,這都從另外一面道出了楊朔散文的特色與追求。楊朔散文的真正弱點是:終覺不夠開闊、淡遠,結構略有雷同之感,語言微露斧鑿痕跡。
上一篇:《杜運燮·晚稻集》原文|主題|賞析|概要
下一篇:《楊絳·干校六記》原文|主題|賞析|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