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思想教育的可行性探尋
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得知識較直接的途徑之一,教師在課堂上講什么、如何講、怎樣結合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是一項很重要的工作,現代大學生多數都具有獨立思考能力,有較強的自我意識和道德判斷標準,所以,我們的思想教育也必須結合這個特點,即使是在結合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時也不能是說教式的而只能是在潛移默化中完成。
我主講的課程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也就是從五四運動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30年的文學,它伴隨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整個過程,許多文學作品表現的都是那一段歷史斗爭的風貌,為我們進行思想教育提供了翔實的材料。但文學課又不同于政治理論課,其思想教育必須是在對作品和人物形象的理解和認同中完成。
總體而言,在教學中首先要引導學生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理解和把握30年的文學現象和作家作品,以提高學生的整體思想素質,如思想方法,認識事物的角度,團結意識,平等競爭意識,奮斗拼搏精神,社會責任感等等。其次是根據這一時期文學的內容和特點,選擇幾個突破口,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較系統的思想教育。下面就其中的三個問題作一點探索。
第一,在對現代文學思潮及作家作品進行總體把握時,引導學生客觀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擺正其位置。
如何正確對待民族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的影響是文學領域和思想領域長期探索的一個問題,在現代文學的發(fā)展中這個問題尤其尖銳,所以在教學中應該自始至終把這個問題貫穿其中。
在20世紀有過兩次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即五四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和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的改革開放,兩次思想解放運動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廣泛地吸收外來思想和文化,西方的各種社會思想潮水般涌了進來,使國人眼界大開,思維空前活躍,大大推動了社會的前進。也因此帶來一些魚龍混雜的現象,存在著不盡如人意之處,具體表現在對待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態(tài)度上。五四時期在反對封建文化的同時曾對中國的一切傳統文化加以否定,古代文學、古代藝術、古文字,甚至于對中國人至今引起驕傲的四大國粹即京劇、書法、國畫、中醫(yī)也加以批判。與此同時,對西方的社會思想、文學藝術又全盤肯定,一切都好,呈現出非常偏激的思想。對于這種全盤西化的思想方法在當時在所難免,因為現代文學就是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才得以產生的,不徹底摧毀舊的觀念,新體系就無法建立,對于這種五四式的偏激,同學們都能客觀地進行評價。但是具體聯系到現實時,許多同學的思想中仍有偏激和意氣用事之處,我積極引導學生把這個問題和改革開放中出現的一些問題結合起來進行思考。如在80年代末,也曾出現過盲目崇拜西方思想和文化的現象,在一些青年學生中影響較大,而他們看到的又僅僅是表面現象,通過對五四思想解放運動及文學的理解,同學們對問題有了較客觀的認識。為了從理論上加強同學們的認識,我在講解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時,重點介紹了其關于批判地繼承民族文化的有關論述,收到較好的效果。
第二,在具體的文學作品的講解中,讓學生受到愛國主義的感染。
愛國主義是中國文學的優(yōu)良傳統,也是現代文學的一個基本主題。魯迅先生是現代最偉大的愛國主義作家和思想家,毛澤東對他的一生作過較高的評價,稱他為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革命家,中國文化革命的旗手,新文化的方向,空前的民族英雄,這是我們理解魯迅的關鍵。在教學中,我在講清魯迅思想發(fā)展的進程、作品思想內容和藝術價值的同時,重點引導學生學習魯迅把改造社會作為自己終生職責的高度社會責任感,學習他主張廣泛吸收外來文化為我所用又不崇洋媚外的科學態(tài)度以及他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情懷,使同學們通過學習魯迅作品,在塑造什么樣的人格、走什么路、做什么人的問題上有一個明確的認識。當然,在講魯迅時,把握好分寸很重要,否則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在“文革”中,魯迅幾乎被抬到了神的地位,那時一部文學史就只剩下魯迅一個作家,但并不是真正懂得魯迅,大多數是斷章取義地把他文章中的一些話用來搞大批判用。正因為如此,后來的一些年輕人才不喜歡魯迅作品,甚至一聽魯迅的名字就反感,港臺的有些學者曾一度認為魯迅的文章是罵人的藝術,這都是過去對魯迅歪曲宣傳的結果。到了80年代中期,國內也曾出現過一些否定魯迅的觀點,他們把魯迅的作品統稱為“魯貨”。最典型的文章是1985年8月《青海湖》上刊登的邢孔榮的《論魯迅創(chuàng)作生涯》一文,對魯迅及其作品采取了全盤否定的態(tài)度。在課堂教學中,我并不回避這個問題,而是把此文的主要觀點向同學介紹,同時再表達我的看法,讓同學們通過嚴肅認真的思考,也通過我在課堂上對魯迅作品的深入分析,得出自己的結論。
除魯迅以外,其他作品如郁達夫的小說、聞一多的詩也都充滿了愛國主義思想,在學習這部分作家作品時,我主要引導同學樹立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及自強自立的精神。
第三,結合文學所反映出來的深刻內容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新華文摘》1988年第7期中有一篇文章講道,在30年代時有一個日本學者說過:在中國有兩個人最懂中國,一是毛澤東,二是魯迅。毛澤東當時聽說后很贊賞地說:這個日本人真不簡單,他認為魯迅懂中國,這是對的。我理解,毛澤東對中國的了解主要從政治革命的角度,他精通中國歷史,了解中國國情,知道中國革命的關鍵是農民的土地問題,這個革命要成功就要依靠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民。同樣,魯迅對中國的國情也看得最深刻和透徹,他知道,幾千年的封建統治,中國農民在精神上受的摧殘比經濟上的壓迫更嚴重。儒家思想和封建倫理道德已根深蒂固地印在了人們的思想觀念中,要改變這種觀念要經過長期的艱巨的啟蒙工作,所以他終生以喚起民眾覺醒、改造國民的靈魂為己任。我們學習魯迅作品的同時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魯迅的作品對國民劣根性進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這在他的雜文中專門有列舉,如自私自利、麻木愚昧、缺乏同情心、盲目自尊、愛看熱鬧、為私不惜損公、說假話、弄虛作假、欺軟怕硬、諱疾忌醫(yī)等等。在講授這部分內容時,我并不是就事論事,而是把它與現實結合起來進行考察,比如,電影《阿Q正傳》的最后有一句話外音,“阿Q死了,他沒有女人,但并不像小尼姑所說的那樣斷子絕孫,據考證,阿Q還是有后代,并且子孫繁多,至今不衰”。看完電影后,我組織同學們就這句話進行了討論,使同學們認識到魯迅在80年前就抨擊過的這些國人的弱點,今天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而要消除這些民族的劣根性,教育是關鍵,要對普通民眾進行啟蒙,提高國民的整體素質,就要積極發(fā)展教育,而這正是未來人民教師將從事的神圣事業(yè)。通過這種結合實際的討論和分析,使同學們對自己身邊或自己身上存在的某些問題引起了警覺,同時也認識到了自己的責任感和將從事的職業(yè)的神圣感,專業(yè)思想得到鞏固,學習熱情也提高了。
在講解另一位大作家茅盾時,我也把國情教育貫穿進去,茅盾的小說功利性較強,無論寫都市、工業(yè)或是農村題材的作品都昭示了一個主題,即中國在當時不可能走上發(fā)展資本主義的道路,中國當時的社會性質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根據這個觀點,在學習長篇小說《子夜》時,我提出三個問題供學生思考討論:①30年代中國的民族工業(yè)曾有過一定的發(fā)展,為什么后來多數以破產而告終。②舊中國的工業(yè)為什么不能獨立發(fā)展。③中國的國情如何?中國為什么不能走歐美那樣的發(fā)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在解釋這些問題時,我還引導學生學習鄧小平有關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理論,這樣,文學形象和理論相結合,使同學們對這個問題有了感性和理性的認識。
除了課堂上講授以外,我在課后的輔導、作業(yè)命題、作業(yè)批改的評語、課堂討論的中心議題等方面都貫穿著思想教育,這樣既讓學生受到了思想教育,又不給人以空洞說教的感受。
教書育人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也是要花大力氣研究和探討的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自己當不斷地接受新思想、新觀念,就課堂教學思想性這一課題作深入細致的研究,以便收到更顯著的成效。
上一篇:內容的深切與格式的特別——談談魯迅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表現手法
下一篇:張愛玲小說新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