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內部組織、排列形式和構造。
文章的結構布局正如人的“骨骼”,而材料則猶如人的“血肉”,主題恰似人的“靈魂”,沒有堅實、健壯的“骨骼”,血肉固無所依附,靈魂亦無處寄托;還有,“骨骼”還應該是完整、勻稱的,這樣生長出來的文章的肌體就能楚楚動人。
結構布局的任務是:尋求最佳的表情達意的表現“形式”,使這種思維傳遞“形式”成為溝通主題與材料、溝通讀者與作者心靈的最佳途徑。組織好材料是一項難度巨大的工作,如果在整體上安排錯了,那么一切的努力都將白費。結構文章需要多方面的才能,除想象能力、辨別能力之外,分析綜合能力更是創作活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質。
文章的結構要正確反映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和內在聯系,服從、服務于表現主題的需要,還要注意適應不同體裁的特殊要求。另外,追新求變是文章寫作的“天性”,故結構文章忌諱落入老套路,而我國古代的“八股文”則是結構僵化的極端例子。
結構布局的具體內容包括線索及脈絡、層次和段落、過渡與照應、開頭與結局等。
作品內容與樣式的相異,要求用不同的方式來組織和安排材料。小說、戲劇等文學藝術作品,常以情節的發展過程,即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作為結構的主要依據。而論說性的文章,則一般按照認識事物的規律,把“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作為開展論述的順序。結構文章的根本目的在于更好地表現主題。如列夫·托爾斯泰的《復活》,最初作者把主題局限在道德方面,因此以聶赫留朵夫為中心來組織材料;后來作者把主題轉向揭露專制制度的罪惡,于是作品的重心移到了瑪絲洛娃身上,整部作品的布局也發生了重大變化。
文章結構布局的方式多種多樣,但不外乎“縱式”和“橫式”兩種。在記敘文中,“縱式”結構常表現為以時間的推移或作者認識的發展為順序來安排層次,前者如魯迅的《藥》,從華老栓買“藥”、小栓吃“藥”,寫到茶客談“藥”,最后寫華大媽上墳,時間線索十分清楚;后者如楊朔的《荔枝蜜》,按照作者對蜜蜂的由憎到愛的認識轉變過程來安排材料。而“橫式”結構則表現為以空間的轉移或材料類別為線索來結構文章,前者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以觀察位置的轉移來安排敘述的層次;后者如《誰是最可愛的人》,三個層次分別包含著志愿軍戰士對敵人的恨、對人民的熱愛、以及為什么會有這種愛憎感情等三方面的內容,作者把它們按照一定的順序編排起來。這些是最基本的結構方式。有些較復雜的記敘文,常采用“縱橫交錯”的結構方法,如《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弟兄》。
論說性文章中,“縱式”結構表現為各層次之間的遞進關系,使意思由淺入深地逐層深入;“橫式”結構表現為各個層次之間的并列關系,文章從事物的多個側面分別論述,以揭示事物的本質。
上一篇:結尾的寫作手法
下一篇:結論的寫作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