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前后內容上的關照、呼應。
照應是和伏筆(或稱交代)聯系在一起的。說話要有頭有尾,前面說過一句話,如果它有重要的意義,又不能馬上說清,那就要在后邊一個適當的地方照應一下,否則,前面那一句就落了空。同樣,文章后邊要說一件重要的事情,也需先在前面一個適當的地方交代一下,否則,看到后邊那句話或那件事就會覺得突兀。前有交代,后必照應,文章的前后才能貫穿起來,使讀者容易把握全文的脈絡,了解各部分的聯系。兩相響應,文生絢彩;二者缺一,均成贅疣。忽略了交代和照應,往往使文章前言不接后語,好象是東一句西一句,互不相關。
照應的方式有:首尾呼應,如茅盾的《白楊禮贊》,林嗣環的《口技》以及魯迅的小說《一件小事》等。有時需要在文章的結尾處把開頭所交代的話換一個說法,更有力地發揮一下,如毛澤東的《我們的經濟政策》。行文與標題相呼應,如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茹志鵑的《百合花》等。反復照應:在一次總的交代之后,反復多次的明顯的照應,如趙樹理的《孟祥英翻身》里講到的封建主義“老規矩”,全文出現了不下六、七處。
照應并不是隨便重復,如果一個意思在前邊已經很清楚地說過,而且前后的意思均已貫穿,力量也夠了,就不必再去照應。
上一篇:烘托的寫作手法
下一篇:環境描寫的寫作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