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灑脫的莊子與《莊子》·《莊子》中的邏輯故事·望洋興嘆》注釋|譯文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①之大,兩涘②渚③崖④之間不辯⑤牛馬。于是焉河伯⑥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⑦,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⑧,望洋⑨向若B10而嘆曰:“野語B11有之曰,‘聞道百B12,以為莫己若B13’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B14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B15。”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B16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B17于時B18也;曲士B19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今爾出于崖涘,觀于大海,乃知爾丑B20,爾將可與語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B21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氣于陰陽B22,吾在于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B23,又奚以自多B24!”(《莊子·秋水》)
【注釋】①涇流:指黃河主流之寬度?!皼堋蓖◤?,指河之寬度。②涘(sì):水邊、岸邊。③渚(zhǔ):水中間的小塊陸地、小洲。④崖:高的河岸。⑤辯:同“辨”。⑥河伯:黃河水神。從殷代起,至于周末,一直為人所崇奉,祭祀甚隆,蓋因黃河常年泛濫,給人帶來深重災難,古人在無力征服水患的條件下,不得不祈求河神福佑。⑦北海:不同年代有不同所指,春秋戰國時所稱北海,多指黃河注入之渤海。⑧旋其面目:改變態度。⑨望洋:也作“望陽”,即仰視的樣子。[[!B10]]若:海神名。[[!B11]]野語:俗語。[[!B12]]百:泛指數量很大、很博。[[!B13]]莫己若:莫若己的語序顛倒,沒有人比得上自己。若:比得上,像。[[!B14]]伯夷:商末孤竹君之長子,姓墨胎氏。名允,字公信,謚夷,后人稱之為伯夷,以重義清高著稱。此句的意思是:盡管如此,有人卻敢于小看仲尼之博學,輕視伯夷之高義。[[!B15]]大方之家:深明大道之人。大方:大道理。[[!B16]]虛:同“墟”,住地。指蛙所居之土井之類。[[!B17]]篤:固定,亦為限制之意。[[!B18]]時:為四時,四季。[[!B19]]曲士:“曲”指局部、不全,“曲士”指識見褊狹,孤陋寡聞的人。[[!B20]]丑:鄙陋無知。[[!B21]]尾閭:古代傳說中為排泄海水之處。海水到那里就被蒸發掉。[[!B22]]受氣于陰陽:從陰陽稟受生氣。古代認為宇宙之中充滿陰陽二氣,萬物由此而生。[[!B23]]方存乎見少:正存在著自以為小的想法。[[!B24]]奚以自多:哪里會自足自多呢?
【譯文】秋季到來的時候,雨不停地下,河水上漲,千百條河流都注入黃河。黃河的河面,顯得格外寬闊,兩岸之間,小洲之上,相互望去,連對面河岸上的牛和馬都分辨不清。這時候,黃河的神河伯欣然自喜,以為普天之下,一切美好的東西全都聚集在自己這里,最完美的就是自己。他順著流水往東走,來到北海,向東望去,看不到海水的盡頭。在這個時候,河神才轉變態度,仰面嘆了口氣,對北海之神若說:“俗話說:‘聽了很多道理,自以為廣博,沒有人能比得上自己?!f的就是我呀。我還曾聽說(有人)認為孔子的見識少,伯夷的道義不夠高,開始我還不相信,如今我才看見您是這樣的寬廣難以窮盡,假如我今日不來到您的門前,那就危險了,我將會永遠被見識廣博的人所譏笑。”
渤海神若說:“不能對井中之蛙談論關于大海的事,是由于它被居住的地方限制。不能對只生活在夏天的昆蟲談論關于冬天結冰的事情,是由于它到秋天就死了,被時節所局限。不能對寡聞陋見的人談論關于道義的問題,是由于他被所受的教育所束縛。如今你從河岸邊走過來,觀看到了大海,知道了自己的淺陋渺小,那么可以與你談論大的道理了。天下的水,沒有比海更大的了,萬條江河歸向大海,不知道什么時候才會停歇而大海卻從不會滿溢;尾閭排放海水,不知什么時候能夠排盡。海水不會因春雨流入少、秋雨流入多而發生變化。陸上天旱天澇,大海也沒有感覺。海水不會流盡,春天秋天不能夠使它發生改變,水災旱災對它不能夠產生影響。這說明大海遠遠超過了江河的水流,不能用量器計算。但是我從不曾因此而自滿,自詡(自己容受的)水多,自以為寄形于天地之間而稟受陰陽之氣。我在天地之間,猶如小石小木在大山里一樣;我正以為自身的存在實在渺小,又憑什么自認為多呢?”
【評說】成語“望洋興嘆”由此而來的。它原指看見人家的偉大,才知道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做事力量不夠,無從著手而感到無可奈何。這個故事說明了“大”與“小”、“多”與“少”是相對的,說明了整體和部分的辯證關系,并且生動、深刻地揭示了兩種對立的思想境界和思維方式。
上一篇:《杰出辯者呂不韋與《呂氏春秋》·有辯無辯》注釋|譯文
下一篇:《精于論證的王充與《論衡》·《論衡》中的邏輯論證·桓公負婦》注釋|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