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辯者呂不韋與《呂氏春秋》·《呂氏春秋》中的邏輯故事·舉夔一足》注釋|譯文
凡聞言必熟論①,其于人必驗之以理。魯哀公問于孔子曰:“樂正②夔③一足,信④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樂傳教于天下,乃令重黎⑤舉夔于草莽之中而進⑥之,舜以為樂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聲,以通八風。而天下大服⑦。重黎又欲益⑧求人,舜曰:‘夫樂,天地之精也,得失之節⑨也。故唯圣人為能和樂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呂氏春秋·察傳》)
【注釋】①熟論:了解、辨別。②樂正:舜時的樂官之長。③夔(kuí):人名。④信:相信。⑤重黎:人名。堯時掌管時令的官。⑥進:啟用。⑦服:服從。⑧益:多,增加。⑨節:關鍵。
【譯文】凡聽到傳聞,都必須仔細地進行辨別,對人都必須按道理進行考查。魯哀公問孔子說:“樂正夔這個人只有一只腳,你相信是真的嗎?”孔子說:“過去舜想借用音樂向天下傳播教化,于是命令重黎從全國推舉人才,重黎從民間把夔舉薦給舜,舜啟用了夔,任命他做樂官。夔于是校正六律,調和五聲,以貫通八方風俗,而天下服從。重黎還想多找些像夔這樣的人,舜說:‘音樂是天地間的精華,得失的關鍵。所以只有圣智的人,才能調和音樂的根本。夔能調和音樂的根本,以使天下安定,所以像夔這樣的人,有一個就足夠了。’這里說的是‘像夔這樣的人,有一個就足夠了’,而不是說‘夔這個人只有一只腳’。”
【評說】魯哀公稀里糊涂地犯了一個“偷換概念”的錯誤。“一足”可以有兩種含義:“一個足夠”與“一只腳”。“一個就夠了”同“只有一只腳”相差何止十萬八千里?因為夔能使音樂和諧,并據此安定天下。所以,舜才說像夔這樣的賢能的人,有一個就足夠了,這才是“夔一足”真正的含義。不能正確理解別人所用概念的含義,沒有認真考察當時的語言環境,以致鬧出如此荒唐的笑話:一個好端端的人莫名其妙地被說成了只有一只腳的人了。
一般說來,語句具有不以語境為轉移的“字面意義”,也就是懂得這種語言的人在看到或聽到語句時通常所理解的意義,它由組成這個語句的詞或詞組本身的意義以及把它們組合在一起的句法規則所決定。不過,這只是語句意義的一個方面。從語用學的角度來看,人們總是在不同的場合下使用語句來表達不同的意圖,因而在確定一個語句的意義時,就不能不考慮說話者在特定的場合所要表達的思想和意愿。可見,對于說話者說出的語句所要表達的含義,我們不能將其簡單地歸結為語句的字面意義。
上一篇:《圣人孔子與《論語》·舉一反三》注釋|譯文
下一篇:《“中國的亞里士多德”墨子與《墨經》·《墨經》中的邏輯故事·二難推理》注釋|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