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奧萊爾《在柏林》全文|賞析|讀后感
〔美〕奧萊爾
一列火車緩慢地駛出柏林,車廂里盡是婦女和孩子,幾乎看不到一個健壯的男子。在一節車廂里,坐著一位頭發灰白的戰時后備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個身體虛弱而多病的老婦人。顯然她在獨自沉思,旅客們聽到她在數著:“一,二,三,”聲音蓋過了車輪的“咔嚓咔嚓”聲。停頓了一會兒’她又不時重復起來。兩個小姑娘看到這種奇特的舉動,指手劃腳,不加思索地嗤笑起來。一個老頭狠狠掃了她們一眼,隨即車廂里平靜了。
“一,二,三,”這個神志不清的老婦人又重復數著。兩個小姑娘再次傻笑起來。這時那位灰白頭發的戰時后備役老兵挺了挺身板,開口了。
“小姐,”他說,“當我告訴你們這位可憐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時,你們大概不會再笑了。我們剛剛失去了三個兒子,他們是在戰爭中死去的。現在輪到我自己上前線了。在我走之前,我總得把他們的母親送往瘋人院啊。”
車廂里一片寂靜,靜得可怕。
(希望 譯)
選自《外國微型小說選》
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4年7月版
【賞析】 這篇微型小說僅三百來字,然而,它卻承載著法西斯侵略戰爭給德國人民造成的沉重災難,承載著作者深廣的憂憤。讀著它,只覺得字字重千斤,就好象用碩大無比的磨盤,碾過德國歷史的這一頁。
這篇小說只向我們展示一個瞬間發生的事: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從柏林開出的列車車廂里,一位頭發灰白的后備役老兵,正把由于在戰爭中相繼失去三個兒子而精神失常的妻子送往瘋人院,因為現在輪到他自己上前線了。老兵的遭遇使我們聯想到唐代詩圣杜甫膾炙人口的史詩《垂老別》。《垂老別》主人翁的兒孫都死在沙場, 如今他自己又拋下饑寒交迫中的老妻被迫應征。兩位文學家,選用的文藝形式不同,所處的時代不同、國度不同,然而,他們都善于準確地選擇蘊含豐富深刻內容的光點,去照亮沉積于人們頭腦中關于殘酷的戰爭災難的記憶,不再重演歷史的悲劇。
這篇小說還通過車廂里典型環境描寫拓展更為廣闊的社會背景。你看,車廂里“盡是婦女和孩子,幾乎看不到一個健壯男子”。戰爭毀掉千家萬戶的人們的幸福,所以,當聽了老兵一席話后,車廂里則“一片寂靜,靜得可怕”。這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靜場描寫,凝聚著多么深廣的社會內容,顯示著作品言外言意外意的藝術魅力,產生了攝人魂魄的藝術威力。
這篇小說的結構布局安排巧妙而精致。全篇由三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情節的開端和發展,寫車廂情景,寫老婦人奇怪的神情以及反復數“一,二,三”的聲音,寫小姑娘無知而天真的動作,寫一個老頭的狠狠的眼神等,款款寫來,節奏徐緩,在狹小的篇幅里顯得那樣從容不迫,游刃有余,占了二分之一篇幅的文字,好像都是閑筆。第二部分情節高潮,后備役老兵一開口就筆鋒陡轉,僅用四句話,把情節推向頂峰,雖寥寥數筆,卻力透紙背,讀者的情緒也被激發震動起來。最后一部分只用一句煞尾,干脆利落。車廂里是“靜得可怕”,讀者的思緒卻是激蕩不已。再回觀第一部分那些“閑筆”實是點睛之筆。散落其間的細節絲絲入扣地與第二、三部分的內容通過聯想緊密聯系,互相映照,互相補充。沒有第一部分文字厚實的鋪墊,就沒有第二、三部分的情節高潮,就沒有攝人魂魄的藝術力量。這種張弛結合,疏密相間的結構布局,既使文字簡約凝煉,又使情節細膩生動,其巧妙精致,令人嘆為觀止。
(張潛)
上一篇:《在哈哈鏡前》全文|賞析|讀后感
下一篇:《大衛的機遇》全文|賞析|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