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札掛劍是什么意思
【典源】《史記·吳太伯世家》:“季札之初使,北過徐君。徐君好季札劍,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為使上國,未獻。還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寶劍,系之徐君冢樹而去。從者曰:‘徐君已死,尚誰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許之,豈以死倍 (背) 吾心哉!’”漢·劉向《新序·節士》:“延陵季子將西聘晉,帶寶劍,以過徐君。徐君觀劍不言而色欲之,延陵季子為有上國之使,未獻也,然其心許之矣。致使于晉故,反則徐君死于楚,于是脫劍致之嗣君。從者止之曰:‘此吳國之寶也,非所以贈也。’延陵季子曰:‘吾非贈之也。先日吾來,徐君觀吾劍不言而其色欲之,吾為有上國之使,未獻也,雖然,吾心許之矣。今死而不進,是欺心也。愛劍偽心,廉者不為也。’遂脫劍致之嗣君。嗣君曰:‘先君無命,孤不敢受劍。’于是季子以劍帶徐君墓樹而去。徐人嘉而歌之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脫千金之劍兮帶丘墓。’”
【今譯】 春秋時吳國公子季札 (因封于延陵,又稱延陵季子) 出使晉國,路經徐國時,拜謁徐君,徐君見了季札所帶的寶劍,心中喜愛但不好講出來。季札也明白,因為要出使上國需要佩劍,當時未獻。出使回來,季札又經過徐國,而徐君已死,季札即將劍贈予嗣君,從者諫阻說:“這是吳國之寶,何況徐君已死,又何必贈呢?”季札說:“我上次未贈,是因為出使需要,但心中已默許了。現在因人死而不贈,是違背本心,這是廉潔的人不為的。”因嗣君一再不受,季札即將劍掛在徐君墓前的樹上而去。
【釋義】 后以此典形容守諾重信,始終不渝; 也用以表現悼念憑吊亡友等。
【典形】 寶劍非所惜、寶劍懸、墳前劍、掛墳松、掛劍、掛延陵、劍掛、劍掛孤松、劍掛宰上、解劍、留墓劍、留徐劍、懸劍、延陵劍、延州空掛、贈墓樹、掛劍酬知己、延陵輕寶劍、愛劍空徐主、結交期一劍、樹頭千金劍、相酬無寶劍、把劍覓徐君、寶劍贈君、思掛劍、帶丘墓、延陵心、掛劍枝。
【示例】
〔寶劍非所惜〕 三國·曹植《贈丁儀》:“思慕延陵子,寶劍非所惜。”
〔寶劍懸〕 唐·盧照鄰《哭明堂裴主簿》:“遽痛蘭襟斷,徒令寶劍懸。”
〔墳前劍〕 元·鐘嗣成《凌波仙·吊喬夢符》:“欲掛墳前劍,重聽膝上琴。”
〔掛墳松〕 唐·李白《陳情贈友人》:“歸來掛墳松,萬古知其心。”
〔掛劍〕 唐·劉禹錫《西川李尚書知愚》:“無復雙金報,空余掛劍悲。”
〔掛延陵〕 清·孫致彌《感舊示魏禹平》:“復壁人曾藏北海,墓門劍許掛延陵。”
〔劍掛〕 清·王夫之 《哀管生永敘》:“人情誰劍掛,天道豈弓張。”
〔劍掛孤松〕 北周·庾信《周柱國慕容公神道碑》:“淚墮片石,劍掛孤松,清徽令范,千載余蹤。”
〔劍掛宰上〕 宋·黃庭堅《和范信中寓居》:“或持劍掛宰上回,亦有酒罷壺中去。”
〔解劍〕 南朝宋·謝靈運《廬陵王墓下作》:“解劍竟何及,撫墳徒自傷。”
〔留墓劍〕 清·李鍼《雜感》之二:“季子遠攜留墓劍,女媭空冷搗衣砧。”
〔留徐劍〕 唐·杜甫《哭李尚書》:“欲掛留徐劍,猶回憶戴船。”
〔懸劍〕 清·顧炎武《哭張爾岐》:“寄去一書懸劍后,貽來什襲絕韋前。”
〔延陵劍〕 明·高啟 《魏使君見示》:“難懸延陵劍,空聽山陽笛。”
〔延州空掛〕 宋·王安石《追傷河中使君》:“海曲冷云埋拱木,延州空掛暮年悲。”
〔贈墓樹〕 清·陳恭尹《柏舟行為區母陳太君賦》:“寸心一矢終不渝,千金之劍贈墓樹。”
上一篇:孟嘉落帽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孤鸞悲鏡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