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的解釋|士的意思|“士”字的基本解釋
“士”字在上古時期指的是未婚的青年男子。古人把年齡小沒有加冠也沒有娶妻的人叫“士”。古代規定:男子到了20歲,就算成年人了。這時,就要改變發型,把頭發聚集到頭頂上,挽成一個發髻,用簪子把發髻固定好,并戴上帽子。還要舉行一定的儀式,叫做“加冠禮”。取得了成人的資格,就可以娶妻了。“士”實際上指的就是少年。這是“士”字的本義。
“年輕力壯”的“壯”和“女壻(婿)”的“壻”的偏旁都是“士”,就是很好的證明。《說文解字》說:“壻,夫也。”意思是說“壻”就是丈夫。如今,“壻”字已經改為“女”字旁的“婿”了。
青年人朝氣蓬勃,是令人羨慕的。所以,“士”又作為對品德好、有學識或有技藝的人的美稱。如志士、勇士、謀士、醫士等等。品德、學問和技藝,并不是生下來就有的,而是要經過后天的刻苦學習才能取得的。漢代學者王充說:“故智能之士,不學不成,不問不知。”所以,“士”又成了對讀書人、知識分子的通稱。如士林、士流、名士等等。
中國古代社會是一個官本位的社會。“士人”不是官,也不是民,他是夾在官與民之間的一個階層。先秦時期它是貴族的最低等級,也是民的最高等級。那時士農工商,是國家的根本,就像國家的柱石一樣。所以把“士”列入了民的最高等級。唐代還對士農工商這四種人所從事的工作做了簡要介紹:“凡是學文學武的都叫士,耕種紡織的叫農,制作器具出賣的叫工,屠宰賣肉、造酒賣酒、買進并賣出的叫商。”
“士”在軍隊中也是一個階層。上古時期盛行車戰。一輛兵車,上面有三個甲士,一個負責駕車,一個弓箭手,一個長矛手。弓箭手負責對付遠處的敵人,長矛手負責對付近處的敵人,而七十二個步卒跟隨在車后,既可借兵車作為掩護,也可以保護兵車。這里的“甲士”就是士階層。介于軍官和士兵之間,屬于兵頭將尾一類。
在現代軍隊的軍銜中,“士”也是一個介于軍官和士兵之間的職稱。軍官最低的一級稱做尉官,有上尉、中尉、少尉。士兵稱做列兵。而士就夾在二者之間,有上士、中士、下士之別。
在古代的文學作品中,我們經常看到“進士”這個詞。唐宋以來,凡是參加禮部考試并被錄取的考生,都稱“進士”。其實進士并不是官,考中進士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資格。取得做官資格的進士們被轉到吏部,再由吏部派遣某人到某地去做官。有這樣一個民間故事,說從前有一個進士老爺,專橫跋扈,不可一世。有一年春節,他為了炫耀自己,在自家大門口上貼了一副對聯:“父進士,子進士,父子皆進士;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均夫人。”正巧,鎮上有個窮秀才,路過進士的家門,看見這副對聯,他見四下無人,就悄悄地在對聯上加了一些筆畫。對聯就被改成了:“父進士,子進士,父子皆進士;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均失夫。”進士老爺見到后氣得昏倒在門前的臺階上。
與“士”字容易在使用上混淆的還有一個“仕”字。這兩個字的區別是:“士”字是名詞,它的意義我們在上面已經講過了;而“士”加上單立人(亻)成為“仕”后,卻是一個動詞,它的意義是“做官”。
上一篇:墨的解釋|墨的意思|“墨”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奪的解釋|奪的意思|“奪”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