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的解釋|麥的意思|“麥”字的基本解釋
在今天看來“麥”和“來”這兩個字似乎毫無關(guān)系,其實我們要是追溯一下它們的來源,就會發(fā)現(xiàn)這兩個字其實有過很密切的關(guān)系。
從“麥”的繁體字寫法就可以看出它和“來”字的關(guān)系,繁體的“麥”字上半部分就是繁體的“來”字。這種字形上的關(guān)系,在甲骨文中已經(jīng)存在了。“來”字的甲骨文是象形字,后來寫法又有了些變化,上半部分是“來”字,下半部分卻變成了“止”字,像人腳的形狀。
“來”的本義是小麥,《詩經(jīng)》里有“貽我來牟”的句子,“來”是小麥,“牟”是“大麥”。在甲骨文里“來”字已經(jīng)假借為到來的意義。產(chǎn)生了這種假借用法以后,為了區(qū)別本義和假借的含義,又造出個“麥”字來分擔“來”字的意義。“麥”字在甲骨文里大多數(shù)的時候是小麥的意思。
甲骨卜辭中有“允其告麥”的話,有人認為這是殷商的附庸國來向商王報告小麥豐收的消息,也有人認為“告麥”的意思是商王派出去的官員,窺探到鄰近的部落種植或收獲的麥子,作為一種情報向商王匯報,商王根據(jù)這種情報去進行武力掠奪。不管是附庸國自愿報告、進貢,還是商王武力掠奪,麥類在殷商時期有較廣泛的種植是毫無疑問的。
另外,《說文解字》中有一個“麪”字,就是今天“面粉”的“面”字。這個字后來又寫成“麵”,右半邊就是“臉面”的“面”。漢字簡化時,把“麵”和跟它同音的“臉面”的“面”字合并了。小麥磨成細粉,就是面粉,屬于細糧。用面粉做成的食物,像餅、包子、面條、餃子等古已有之。
傳說,饅頭始于諸葛亮南征孟獲時,用面包著肉,代替人頭作祭品。饅頭源于祭祀,是合乎民俗的,雖然不一定是從諸葛亮開始的。用人頭做祭品是最早野蠻部落常見的習(xí)俗,拿像人頭的饅頭代替人頭祭祀,就像用泥或木做的人像代替活人做殉葬品,是從野蠻到文明的必然發(fā)展。開始,包子和饅頭的區(qū)別,在于包子用薄皮包大餡,收口有褶,饅頭則是用面裹著肉,團成圓形的,不捏褶也不包口。后來饅頭索性不再包餡,只保留了它的渾圓的外形。餅曾經(jīng)是古代對面食的統(tǒng)稱,例如饅頭,宋朝曾經(jīng)叫“炊餅”,湯吃的面條、餛飩等古時候叫“湯餅”。小孩滿月的時候請客吃面條,叫做“湯餅會”。因為面條又長又細,“長瘦”跟“長壽”諧音,所以祝壽、過生日要吃面條,叫做吃“壽面”。這都是非常具有中國特色的飲食文化。
上面說的都是小麥,其實麥的種類很多,有小麥、大麥、黑麥、燕麥、裸麥等。麥類是釀酒的原料之一。《后漢書》里記載有“麥酒”。黑麥和燕麥是釀制啤酒和威士忌的原料。
大麥還可以制成酵母,叫做曲,釀酒的時候使用。用酒曲釀酒,是中國人的一大發(fā)現(xiàn),在《左傳》里就有(曲)的記載。酒曲可以使谷類在釀酒時完成糖化和酒精發(fā)酵兩個過程,從而生產(chǎn)出酒精度數(shù)較高的酒。西方的谷物釀造的酒,酒精度數(shù)不超過11度。直到十九世紀末,歐洲人才懂得用酒曲釀酒的技術(shù)。
上一篇:鬥的解釋|鬥的意思|“鬥”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鼠的解釋|鼠的意思|“鼠”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