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周·濠上之辯》注釋,意譯與解說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②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 “請循其本。子曰 ‘汝安知魚樂’ 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 我知之濠上也。”
——《莊子·秋水》
【注釋】
①濠(hao):水名,在今安徽鳳陽縣北。②鯈(tiao)魚:魚名,俗稱蒼條魚, 身窄小而有條紋。
【意譯】
莊子和惠施在濠水的橋上游玩。莊子說:“蒼條魚悠然地游上游下,這是魚的快樂啊!”惠施問:“你不是魚,怎么知道魚是快樂的?”莊子回說:“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惠子辯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魚,那么你不知道魚的快樂,是很明顯的了。”莊子回說:“請把話頭從頭說起吧!你說‘你怎么知道魚是快樂的’這句話,就是已承認了我知道魚是快樂的才能有的問題,現在我告訴你,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啊!”
【解說】
《秋水》通篇講的都是相對性問題,本則寓言講的也是相對性問題,有區別的是,本篇著重討論了認識把握對象的相對性。惠施和莊子各自的觀點從各自的角度來看都是對的,但卻又是冰炭不容的。惠施從認知的真實性出發,認為不是魚,所以不能了解魚是否快樂,這個命題中蘊含著這樣一個基本前提,即快樂只是一種內在的自我情感體驗,是不能從現象上看出來的,人與魚不同質,所以無法相通,他所強調的是一個真實性問題。而莊子則從主觀的情感體驗出發,認為魚同人一樣,在水里悠哉悠哉地暢游是快樂的,這個命題所蘊含的一個基本前提是:人與魚盡管不同質,但人所看到的世界,都帶有人的主觀情感色彩,人可以同化自然,所以也就可以與之相溝通,這里強調的是人的主觀移情作用。由于他們的出發點不同,視角不同,所以也就必然會得出不同的結論。盡管,最后莊子抓住了“安知”這個概念的多義性,通過偷換概念,駁倒了惠施,但事實上這樣的論辯永遠也不可能得出一個統一的結論。
【相關名言】
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德國·馬克思
上一篇:《韓非·濫竽充數》注釋,意譯與解說
下一篇:《石成金·爛盤盒》注釋,意譯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