袍的解釋|袍的意思|“袍”字的基本解釋
“袍”字中的衣字旁表示意義,包字旁表示讀音。“袍”的本義指衣服的夾層中間絮了一層綿絮等物的長衣衫。我們這里所說的“綿絮”是指絲綿的綿絮,而不是棉花的棉絮。中國在先秦時期還沒有栽種棉花。據學者們研究,棉花大約是在漢代才傳入中國新疆、云南等地的,內地普遍種植棉花并作為衣著的主要原料是在宋代以后的事。所以棉袍中所絮的棉花是很晚才有的事。袍子的夾層中所鋪的絮可以是絲綿,也可以是亂麻。古代能夠穿得起新絲綿的人很少,大多數人的袍內絮的一般是舊絮亂麻。古代將舊絮亂麻稱為“缊(yùn)”,所以裝了舊絮亂麻的袍子稱為“缊袍”。袍保暖性能差,是貧賤者所穿的衣服。
古代有一個詞叫“綈(tì)袍”,這個詞來自《史記》中的一個典故。典故中說:戰國時魏人范雎事奉魏中大夫須賈,因須賈的毀謗而慘遭宰相魏齊的毒打,幾乎喪命。后逃到秦國,做了宰相,改名張祿,對此須賈一無所知。后來須賈出使秦國,范雎故意穿著一身破爛的衣服去見須賈。須賈可憐范雎的貧寒,便給范雎送了一件綈袍。范雎因須賈尚有贈袍念舊之情,還是寬恕了須賈。綈是厚實的絲織物,綈袍是貴族穿的衣服。后人常將“綈袍”用作眷戀故舊的典故。如《聊齋志異》中說:“曩試君心耳,幸綈袍之意猶存。”意思是說先前試探了一下你的心,所幸舊情猶存。
以上講的是袍的第一個特點,即夾層之間有綿絮。袍的第二個特點是特別長,可以垂到腳面,中國今天還有“長袍馬褂”的說法。袍子所以做得這么長,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我國在南北朝以前是不穿褲子的。古人所說的“褲”是指套褲,有點像今天的運動員穿的護腿,功用在于防寒。為了遮掩下身,古人有裙、裳、深衣等這些叫法的衣服,一般都很長。袍子長的第二個原因是保暖的需要。因為袍子夾層絮有綿麻的特點,所以我們知道它是冬裝,是御寒的衣服。陸游《冬晴》詩中有:“歲暮常年雪正豪,今年暄暖減綈袍。”意思是說因冬天溫暖,不穿綈袍了,由此可想而知,袍子是防寒用的。
弄清楚袍子的特點,我們就可以探討袍子的得名的根由了。袍子是因為能包能裹而得名的。袍衣很長,包裹了全身,所以稱為袍。由此我們也就明白了“袍”字一邊寫個“衣”,另一邊寫個“包”的道理。
“袍”本來指絮有夾層的長衣,后來凡袍樣的長衣都叫袍,不一定有夾層。古書中有時提到“鹿袍”,指鹿皮裘袍,在古人眼里是低檔次的衣服,這大約是古代對皮子的加工技術落后的緣故。鹿袍自然是沒有夾層的。直至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皮袍仍在流行,只是身價已非棉袍可比。魯迅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說:“今天××先生穿了皮袍,我還只穿棉袍;××先生對于天寒的感覺比我靈。”古代官員上朝一般身穿袍衣,手持笏板,所以人們用“袍笏登場”嘲諷走馬上任。官員們夏天穿的袍是單層的。今天的旗袍也是單層的。古代還常提到蟒袍,蟒袍因繡有蟒形圖案而得名,是明清時期官員們常穿的禮服。
上一篇:銜的解釋|銜的意思|“銜”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被的解釋|被的意思|“被”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