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的解釋|教的意思|“教”字的基本解釋
小篆“教”字左邊是“孝”,右邊是“攴(pū)”字。在金文字中,“孝”字的上部像是一個披發彎腰的老人,而下部則是一個攙扶著這個老人的子女,非常形象地表現出孝敬父母的含義。而“攴”的字形則像一只手中握著一根棍子,如果依照會意字的解讀方式,這兩個字形的結合似乎在說:棍棒底下出孝子。
“教”的早期字形說明它的原始意義就是“教育”、“教導”,這里顯然透露出遠古教育的某些信息;先民的教育內容似乎主要是學習如何做人,而教育方法則帶有強制性。據史料記載,華夏民族在文明初創的時期就開始建立了教育機構,上古的學校稱為“庠序”、“成均”,到了周代,由國家舉辦的學校教育已經達到很高水平。
《禮記》中記載說:“順先王詩書禮樂以造士,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這說明:周代貴族子弟學校的教學內容主要是禮、樂、詩、書,而培養目標是具有高度文化修養的統治者和管理者。這個時期的學校課程,在人文修養的主課之外,也設置了射箭、駕車、數學等比較實用的技能。
周代的教育是和當時的禮樂制度密切相關的,隨著由學校培養的優秀人才被分封到各地,禮樂詩書的文化種子便隨之撒向全國,這終于造就了周代高度發展的文明,以至于孔子由衷地為之神往而感嘆道:“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周朝衰亡后,孔子對社會的“禮崩樂壞”痛心疾首,便潛心學習和整理周代的文化遺產,并向弟子們傳授。孔子招收學生的原則是“有教無類”,不問身份,只問是否誠心向學,教學方法是“因材施教”,不拘一格,從而改變了貴族教育的模式,開創了中國古代平民教育和自由講學的傳統。
孔子循循善誘、生動活潑的教學顯然已經遠離了原始教育的“棍棒底下出孝子”,對“教”這個字的解讀自然也隨之演變;東漢的《說文解字》中的釋義為:上所施下所效也。這意思是說:在上面的施教,在下面的仿效學習。于是,右半邊手中的棍子似乎變成了某種教具,而左半邊的學子要學習的內容就遠不僅是孝敬父母了。有趣的是,“攴(pū)”字后來也演變成看不出棍子痕跡的“反文”,然而,強制性的教育手段并沒有就此消失,粗陋的棍棒演變為精致的戒尺,在課堂中一直使用到上一個世紀。
從孔子開始的儒家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品德高尚、學養深厚的君子,以成為社會的表率。儒家教育所使用的教材如《詩經》、《周易》、《禮記》、四書等,逐漸成為世代相傳的經典,而儒家教育也承擔了“教化”的功能,被稱為“禮教”、“詩教”和“樂教”,這就已經具備了某些宗教的特征。或許正因為如此,“教”字便有了宗教的引申義,外來的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都被順理成章的冠以“教”字,由此而來,儒家有時也被一些外國學者稱為“儒教”。然而孔子在儒家傳統中只是一位偉大的教師,而不是全知全能的人格神,所以“教”字的本義“教育”與引申義“宗教”,在漢語中有著明確的區別。
上一篇:拔的解釋|拔的意思|“拔”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斗的解釋|斗的意思|“斗”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