屐的解釋|屐的意思|“屐”字的基本解釋
“屐”是鞋的一種,鞋在古代總稱為“履”。“屐”是個形聲字。《說文解字》說“屐”“從履省”,意思是說形旁本來是“履”,但為了字形的勻稱省去了其中的一部分——“復”,“屐”字右下部的“支”表示讀音。現在寫的“屐”沿用了小篆的結構。
屐通常為木底,屐底大多有齒。古時的路面不像現在這么平整,鞋底裝上兩個木齒,增加了鞋底的高度,可以減少鞋底與路面的接觸,更經得起磨損,特別是在雨天泥地上行走不易滑倒,也不容易弄臟鞋面。木屐也有無齒的,無齒的木屐和今天的木板拖鞋類似。
屐早在春秋時期就出現了,在中國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據《太平御覽》等書記載,孔子周游列國,腳上就穿著木屐。有一天他借住在一家客店里,按當時習俗,進屋時鞋子只能脫下放在門口,第二天孔子起床卻發現木屐不翼而飛。其中的原因說法不一。一種說法認為孔子的木屐造型比較別致,所以被偷走了。還有一種說法是,有人出于對孔子的敬重,愛屋及烏,便把他使用過的物品當作寶物珍藏起來。
“足下”是在書面語中對朋友的尊稱,多在書信中使用。相傳這個詞也來源于春秋時期一個和木屐有關的故事。晉國國君晉獻公因為寵愛妃子驪姬,打算立驪姬的兒子為太子,便殺死了原來的太子,他另外兩個兒子重耳和夷吾逃到別國避難。重耳流亡在外19年,歷盡艱難,最后在秦穆公的幫助下回到晉國,登上王位,成了一國之主晉文公。為了感謝患難與共的臣子,晉文公對他們進行封賞。介子推是個忠臣,在流亡的路上曾經割下自己的大腿肉給晉文公充饑。可是晉文公惟獨忘了封賞介子推。等他想起時,介子推早已帶著老母親,前往綿山(今山西境內)隱居起來。晉文公得知,追悔不已。晉文公請他下山,可介子推根本不把利祿放在眼里,拒絕出山。為了逼他出來,晉文公叫人放火燒山,不料介子推仍然堅決不從,結果和他的老母親緊抱著一棵樹被活活燒死。晉文公悲痛萬分,砍下了尚未燒盡的樹木,命人做成一雙木屐,穿在自己的腳下。每當思念起介子推,便撫摸著木屐,嘆道:“悲乎,足下?”為了紀念他,晉文公還下了一道命令:在介子推被燒死的那天,禁止煙火,只準吃冷食。相傳寒食節便由此而產生。
六朝時期是木屐的盛行時期。不論出行還是家居,木屐都很受歡迎。史書上關于木屐的典故也特別多。
《晉書·謝安傳》記載,淝水之戰時,東晉宰相謝安親自指揮與前秦軍隊的戰事。他將侄子謝玄派往前線與敵軍交戰。一天,前方送來驛書,報告了謝玄獲勝的消息,此時謝安正在和客人下棋。謝安看完驛書,就放在了床上,依舊下棋,臉上看不出一點兒高興的神情。可是“既罷還內,過戶限,心甚喜,不覺屐齒之折。”這是說他下完棋返回房間,再也抑制不住內心的狂喜,過門檻時忘記抬腳,把屐齒都折斷了。
“屐”后來也可泛指“鞋”。
上一篇:局的解釋|局的意思|“局”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巢的解釋|巢的意思|“巢”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