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的解釋|鹿的意思|“鹿”字的基本解釋
“鹿”字出現很早,在甲骨文中是個地地道道的象形字,它的字形非常生動,完全是一只鹿的樣子。
甲骨文的“鹿”字,形體不固定,僅《甲骨文編》一書所列的就有將近五十種。發展到小篆,形體就規范多了。《說文解字》這樣解釋:“鹿,獸也。像頭角四足之形,鳥、鹿足相似,從匕。”后兩句的意思是,小篆的“鹿”字和“鳥”字的足部相似,都寫成匕首的“匕”字。鹿蹄和鳥爪本來沒什么相似之處,但在小篆中的寫法卻是相同的,這正說明小篆已經是經過規整化的、象形色彩大大削弱了的文字。而隸書的“鹿”字就完全不像鹿的形狀了。
“鹿”在甲骨文中的使用頻率很高,卜辭中常有商王“逐鹿”、“獲鹿”的記載,有時一次就獵獲四十只,這說明殷商時期中原地區的鹿是非常普遍的。不僅是殷商,就是到了唐宋時期,鹿仍然是一種常見的野生動物。唐代的大文學家柳宗元寫過一組寓言。其中一篇叫作《臨江之麋》,說的是有個人養了一只小麋鹿,家中的狗畏懼主人而不敢加害,這使得小麋鹿把狗當作了朋友。但有一天,小麋鹿在外面遇到一群狗,還想上去一起玩耍,結果被狗吃掉了。寓言中所寫的一般都是生活中常見的事情,那么,鹿一定是唐朝的人經常見到的動物了。在宋代大文學家蘇軾的散文《前赤壁賦》中,我們還可以讀到“侶魚蝦而友麋鹿”的句子。
到了清朝,我國珍貴的特產野生麋鹿已經滅絕,只是在北京南苑的皇家鹿苑中還有人工飼養的一百多只。
“鹿”馴順善良,自古以來被看作友善的象征。人們常用鹿肉招待客人,諸侯之間常用鹿皮作為禮物互相贈送。《詩經》中有一篇《鹿鳴》,寫的是周文王大宴群臣及賓客的場面,其中寫道:“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用“呦(yōu)呦鹿鳴”比興(xīng)賓主之間的傾心交談、相互呼應。后來有人把這首詩的內容譜成了題為《鹿鳴》的樂歌,在君臣宴飲時演奏詠唱。
上古的《鹿鳴》曲雖已失傳,但《詩經》中的《鹿鳴》篇卻仍在歷代的宴會上傳唱。到了科舉時代,產生了這樣的習俗:在鄉舉考試后,州縣長官要宴請主考官、執事人員和新舉人。宴會間,唱《鹿鳴》詩,表演魁星舞。所以,把這種宴會叫作“鹿鳴宴”,又把參加科舉考試的人叫作“鹿鳴客”。
歷史上還有許多和“鹿”有關的故事和典故。“指鹿為馬”的故事是大家熟悉的。秦始皇死后,由秦二世繼位。奸臣趙高想謀反,又怕群臣不跟他干,為了試驗一下大家的態度,就想了個辦法。他牽來一只鹿獻給二世,嘴里卻說:“這是一匹馬。”二世笑著說:“丞相搞錯了吧?怎么把鹿叫做馬呢?”他又問大臣們,大臣們多半都不敢吭氣,也有人為了奉承趙高,順著他說是馬,而少數說是鹿的正直的大臣后來都被趙高所殺害。這樣,群臣對趙高更加畏懼了。后來,人們就用“指鹿為馬”比喻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上一篇:鹿的解釋|鹿的意思|“鹿”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龜的解釋|龜的意思|“龜”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