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遠水不救近火》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遠水不救近火:yuǎn shuǐ bù jiù jìn huǒ
詞源:《韓非子·說林上》:“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雖多,火必不滅矣,遠水不救近火也。”
詞由:戰國時代的魯國是個小國,齊國是大國。齊魯是鄰邦,照理說,魯國應當和齊國和好,結成同盟國??墒怯薮赖聂斈鹿珔s不這樣做,他派他的兩個兒子分別到晉國和楚國去做官,想和晉楚兩國友好相處。穆公的大臣犁鉏認為這樣做不對,就去勸諫穆公說:“假如有個人掉進河里了,跑到遙遠的越國去請人來救,那么,不管越國人多會游泳,待趕到時,人早就淹死了。又譬如我們這兒失火,要是到海里去取水,海水雖然取之不盡,等到把海水取來,房屋早已燒光了,這就叫‘遠處的水救不了近處的火?!瘯x楚兩國雖然強大, 但離我們很遠, 恐怕一旦受到侵犯, 他們也救不了我們。因此, 我認為還是和齊國友好才對。”穆公認為犁鉏講得有理, 就采納了他的意見。
詞義: 遠處的水救不了近處的火。比喻緩慢的解決辦法不能滿足急迫的需要。
書證: 清·李寶嘉《痛史》第三回:“為今之計, 到臨安取救兵是遠水不救近火?!鼻濉だ顚毤巍豆賵霈F形記》第三十四回: “一看是張期票,遠水救不了近火, 于歡喜之中不免稍為失望。”
上一篇:成語《遼東鶴》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遠走高飛》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