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的解釋|風的意思|“風”字的基本解釋
“風”字出現的很早,甲骨文寫成像一只大鳥的形狀,因為“風”字無法象形,用大鳥的象形字表示“風”;也許因為鳥飛振翅而產生風的緣故?,F在寫的“風”字是一個簡體字,它的繁體字形寫成“風”?!墩f文解字》說:“風,八風也?!痹S慎的話,使我們明確了“風”的本義就是空氣流動的現象,他所說的“八”不過是泛指風的不同方向。我們現在還常說“八面來風”,“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這些“八”都不是實指,而是泛指。
由“風”字構成的詞語很多。大家所熟悉的“風箏”,原來不叫“風箏”,而叫“紙鳶”。相傳在春秋時期,木匠的祖師爺公輸般也就是魯班,做了一個木鳶。后來為了減輕重量,放飛得更高,就用紙代替木材,稱為紙鳶。五代時期,人們又在紙鳶上拴上竹哨,風灌入竹哨,發出悅耳的聲音,很像彈竹箏。“風箏”的名字就是這樣來的。
有些詞語或成語中的“風”字,本來屬于自然現象,但在語言使用的過程中,詞義起了變化。例如“滿城風雨”就來源于一個故事:宋代黃州有一個詩人,名叫潘大臨。有一次,他的朋友謝無逸來信問他:“最近又有什么新詩問世嗎?”潘大臨回信說:“入秋以來,好的景物有很多,都可以入詩成為佳句。只是我為生活所迫,沒有好心情。昨天我稍有閑暇,聽到風雨聲聲,林濤陣陣,于是詩興大發,順手提筆在墻上寫了一句:‘滿城風雨近重陽?!瘎傄獦嬎嫉诙洌鋈挥憘娜苏疑祥T來,于是就此打住,詩興再也沒有了。所以我只有這一句詩寄給你?!惫适鲁鲎运未莺榈摹独潺S夜話》?!皾M城風雨”本來是描寫景物的,后來卻用它來比喻某件事傳播得的極廣,引起轟動,人們議論紛紛。
《舊唐書》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在一個炎熱的夏天,唐文宗和他的大臣們聚在未央宮里一邊乘涼一邊吟詩。唐文宗首先說了一句:“人皆苦炎熱,我愛夏日長?!贝蟪剂珯囫R上接了一句:“熏風自南來,殿閣生微涼?!比藗兌颊J為盛夏天熱太苦,君臣們卻一起說著涼快的話?!罢f風涼話”的俗語就來源于此。
《詩經》當中的詩歌,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即“風”、“雅”、“頌”。“風”就是《國風》,為什么用“風”來命名呢?就是因為那里面都是收集反映民間風俗的歌謠,而收集歌謠的過程就叫“采風”?!对娊洝分械摹秶L》,《楚辭》中的《離騷》,都是古代重要的作品,對后代文學很有影響,所以人們常用“風騷”來稱說《詩經》和《楚辭》,也常用“風騷”來比喻人的文采。
自然界的風具有流動的特點,把它引申到人類社會,“風”就用來指那些在一定時間內一定地區內流行的習慣,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風俗”。比如:移風易俗,就是改變風俗。“風俗”指的是集體的習慣,如果用在個人身上,那就是“作風”或“風度”了。
上一篇:面的解釋|面的意思|“面”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風的解釋|風的意思|“風”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