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的解釋|戈的意思|“戈”字的基本解釋
人們常說:大動干戈。干,是盾牌。而戈呢,是由鐮刀一類的農具演化過來的,由長柄和橫裝的刃器組成,是側重勾、啄的格斗兵器。它的突出而向前的部分叫做“援”,援的上下都是刃,用以橫擊、鉤殺。援在演進過程中,變得狹長而揚起,像雞鳴,所以,漢代也把戈叫做“雞鳴”。由農具變兵器,是最早“兵農一體”的社會結構的一種體現,這種以鉤擊為主的格斗方式,具有濃厚的農民風格。這種方式和風格也貫穿在中國的兵法思想中,即盡可能溫和地去戰斗,立足防御而不是進攻。
“戈”字是個象形字,在甲骨文中字形中間一豎像兵器的長柄,字形上部一橫像兵器的橫刃,外形很像戟(jǐ),古人把它叫做“平頭戟”,在殷周時代較為流行。
用于車戰的長戈,柄長三米,短的夠不著敵人。步兵手持的戈長一米四左右,另一手還得持盾,戈、劍、弩、盾一起組成步兵的標準組合兵器。戈這種兵器一般用以橫向擊殺,因此有“橫戈躍馬”的說法。明代戚繼光寫有《馬上作》詩:“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詩句描寫了使用戈這類兵器的特點。兩軍交戰時,持戈的將士多用戈向前刺殺,而“倒戈”則是指將士掉轉兵器向自己一方攻擊,所以“倒戈”是起義和反叛的意思。
戈這種在商周時代幾乎是每個戰士必備的兵器,到了西漢時期已從戰場上消失,從兵器行列淘汰出局,變成了王侯們的儀仗器,而不再是實戰兵器了。但是,“陣前倒戈”、“反戈一擊”等等,作為不變的語典流傳下來,并且已經定型化了。
孔子周游列國時在陳蔡那個地方,七天吃不上飯,還彈琴唱歌,他的弟子子路毅然“執戈而舞”,用來嚇唬那些前來騷擾的小流氓,當然這也能顯出他們師徒的不凡氣度。春秋戰國時出現了一種叫做“戈船”的戰艦,船上、船的四角和船的下面都安上戈、矛,使敵人和水中的巨大動物不能靠近。
傳說戰國時楚國的一個縣令叫魯陽,他與敵人交戰,天色晚了,他便揮戈“使太陽返回”。于是“魯戈”就成了回天之力的代稱,成為詩詞中常用的典故。“戈”由專門的兵器引申為泛指一般的兵器或戰爭,如“兵戈”、“化干戈為玉帛”。成語中有“大動干戈”,干與戈都是古代的兵器,在這里指戰爭,所以這句成語用來比喻興師動眾。還有許多把“枕”和“戈”聯系在一起的成語。如“枕戈嘗膽”、“枕戈待旦”、“枕戈待敵”、“枕戈汗馬”、“枕戈泣血”、“枕戈坐甲”等,詞義雖有區別,但都有頭枕著兵器,處于戰備狀態,準備殺敵的意思。
“戈”這種兵器出現得早,這個字也出現得早,因此凡與戰事有關的象形文字,大都繪有“戈”形,如“伐”就是用“戈”擊到人身上,表達了“砍伐”的意思。但也有個別的詞語,雖帶有“戈”字,也不能望文生義,如“戈壁”不是插著戈的墻,而是指“荒漠”,“戈壁”一詞是由蒙古語譯成漢語的。
上一篇:情的解釋|情的意思|“情”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戒的解釋|戒的意思|“戒”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