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的解釋|履的意思|“履”字的基本解釋
人類的雙腳在行走時會磨破,在寒冷的冬天會被凍傷,聰明的祖先在很早的時候就發明了鞋子。在中國原始社會的遺存里,常常發現草編鞋子的痕跡。人類社會經歷了漁獵階段,那時的人們利用獵獲的野獸皮制作鞋子。古人常用草、麻、葛等編制鞋子,一邊編,一邊砸,使它變得既柔軟又結實。這種鞋子防滑、透氣,直到今天還有人穿。
最早的鞋類的總名叫屨。那時的履是一個動詞,是行走、踩踏的意思。《詩經·魏風·葛屨》里寫道“糾糾葛屨,可以履霜”,是說用葛草纏繞在一起編成的鞋子,踩踏在冰霜上。《詩經·小雅》中有“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句子。如履薄冰,意思是好像行走在薄薄的冰上,比喻很恐懼很謹慎。如履薄冰以后變成了成語,我們今天還常常使用。成語履險如夷的履也是行走的意思。
履字,在金文中左下部是表示腳的符號,左上部的符號表示船,它用來比喻鞋子的形狀。因為古代鞋子的前部比較大,鞋頭常露在外面,所以古文履字的右部有表示頭的符號。小篆履的寫法和古文不太一樣,我們現在使用的履字,寫法與小篆基本相同。履成為鞋子的通稱,是在漢代以后。許慎在《說文解字》里就把履解釋成鞋子。
《韓非子》這部書中講了一個鄭人買履的故事:有一個鄭國人要買鞋,就在家里量好了腳的尺寸。到了市場上,卻發現量好的尺寸忘記帶了。于是,他就回家去取尺寸。回來時集市已經散了,結果鞋子沒有買到。別人問他為什么不用腳試試鞋子的大小,他說他寧可相信量好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腳。后來,人們就用這個寓言故事來說明,如果一個人太不靈活,不知道變通,有時候就會什么事也做不成。
漢語中還有一個成語叫削足適履,意思是腳大鞋小,為了穿上鞋就把腳削小了,比喻不合理地遷就現成的條件,或者不顧具體的情況生搬硬套。
我們常說的西裝革履,革履是指皮鞋。
履還可表示腳步,如步履艱難,意思是每邁出一步都很困難。
履從名詞鞋引申為動詞穿鞋。在《史記·留侯世家》里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有一個老人故意讓鞋子掉到橋下,讓張良撿起來,然后說:“履我!”意思是替我穿上。張良雖不愿意,但已經為他撿上來了鞋子,于是,就跪在地上替他穿上。
履從行走、踩踏的意義,又引申出領土、疆界的意思。《左傳·僖公四年》中說,齊桓公攻打楚國,楚王不明白兩國相距很遠,齊國為什么要入侵楚國。齊國的管仲回答說:“賜我先君履,東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無棣。”他的意思是說,周天子賜給齊國先君姜太公管轄的范圍是很大的,齊國有權討伐楚國。
履從行走、踩踏意義又引申出經歷的意思。履歷指親身經歷過,又指人的資格和經歷。現在,履歷專指個人的經歷。履歷表是指記錄個人經歷的表格。
履還有實行、執行的意思,如履行義務、履行諾言。
上一篇:層的解釋|層的意思|“層”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崩的解釋|崩的意思|“崩”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