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的解釋|劍的意思|“劍”字的基本解釋
在古代,“劍”是人們隨身攜帶的一種防身武器,通常是用青銅或鐵制成的。金文的“劍”字左邊是一個“金”字,右邊的部分表示讀音。劍有刃,而且是兩邊有刃,所以,小篆的“劍”字右部就是一個“刃”字。
中國制作金屬武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商朝,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劍的制作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著名的越王句踐劍是古代青銅器中的一件珍品,保存完好,在地下埋藏了兩千多年仍然閃閃發光,鋒利無比。
《呂氏春秋·察今》中說過一個“刻舟求劍”的故事:楚國有一個人在過江時,把劍掉在水里,他在船邊劍落的地方刻上了記號,等船停下,從刻記號的地方下水找劍,結果自然找不到。這就是“刻舟求劍”成語的出處。
劍也指劍術。《史記·項羽本紀》中說:“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意思是,項羽年少時不愿寫字、認字,也不想學劍習武。這里的“學劍”,就是學習劍術。劍術在中國歷史悠久,劍術理論是最早的武術理論。春秋戰國時期,斗劍之風盛行,人們把習武論劍看成是一種內可治身,外可應變的修養之道。那時還出現了職業的劍士,劍術精湛的人叫劍客,劍術精湛的俠士稱劍俠。《史記·刺客列傳》中記載:“荊軻嘗游,過榆次,與蓋聶論劍。蓋聶怒而目之,荊軻出。”意思是,荊軻經過榆次,和另一位武士蓋聶探討劍術。可能他們的觀點出現了分歧,竟然爭得怒目相對。可見當時人們對劍術理論有著濃厚的興趣。
在戲曲中和小說中常提到“尚方寶劍”。“尚方”也寫作“上方”,是制作或儲存御用刀劍等器物的官署。“尚方寶劍”就是指皇帝用的劍,如授給親信大臣,他們就有權先斬后奏。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在鴻門設宴招待劉邦。項羽的謀士范增召來項莊,讓他以舞劍助興為名,趁勢把劉邦殺死。張良見情況危急,到門外找樊噲,樊噲問他今天的情況怎么樣。張良說:“甚急!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樊噲于是帶劍闖入宴會廳,劉邦借機逃離。“沛公”就是劉邦。“項莊舞劍”后來指一個人的言語、行動暗藏著其他的意圖。
劍是一種銳利的武器,在成語中“劍”常常含有“尖利、鋒利”之類的比喻義。如“唇槍舌劍”,是說唇像槍一樣,舌像劍一樣,形容言辭鋒利、爭辯激烈。“風刀霜劍”是說寒風像刀子,霜像劍一樣刺人的皮膚,形容氣候異常寒冷,也用來比喻環境的險惡。
唐朝宰相李林甫妒賢忌能,為人很陰險。跟別人相處時,表面上顯得很親密,心里卻在盤算著如何陷害別人。當時就有人說他“口有蜜,腹有劍”。以后人們就用“口蜜腹劍”比喻嘴甜內心卻陰險。
“劍”還可指“形狀像劍的”,如“劍麻”、“劍蘭”,都是葉子形狀像劍的植物。人的眉毛筆直,就叫“劍眉”。位于四川北部的劍門山,也是因為形似劍門而得名。
上一篇:出的解釋|出的意思|“出”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勢的解釋|勢的意思|“勢”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