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有余辜》成語意思解釋與出處|例句
死有余辜的拼音:sǐ yǒu yú ɡū
解釋 辜:罪,罪過。即使死了也不足以抵其罪。形容罪大惡極。
出處 《漢書·路溫舒傳》:“蓋奏當之成,雖咎繇聽之,猶以為死有余辜。”
路溫舒是東漢巨鹿東里人。他父親是東里的守門人,讓路溫舒放羊。路溫舒把蒲草編聯起來,抄寫書籍,逐漸積累了不少學問,得以做了一個管理監獄的小吏。他又專心學習法令,縣里遇到疑難事情大家都來問他。太守到縣里來視察時,看到路溫舒,非常欣賞他,讓他擔任治理監獄的官佐。后來,路溫舒又學習《春秋》,懂得了治理國家的大義。
漢宣帝即位后,路溫舒上書,認為應該崇尚德政,寬緩刑罰。他在上呈的奏章中說:“陛下剛剛登上最尊貴的位置,與天意相合,應當改變前代的過失,滌除繁瑣的禮儀、政令和刑罰,革除人民的疾苦。我聽說秦朝有十個失誤,其中一個現在仍然存在,那就是辦理獄訟的官吏。秦朝時,恥事文學,愛好勇武,看不起仁義的士人,看重治理監獄的官吏。那時,正直的勸諫稱作誹謗,勸諫的忠言叫做妖言,儒生不為世用,忠言淤積于胸,阿諛奉承的聲音充滿了耳朵,真實的禍患被遮蔽起來,這便是秦朝滅亡的原因。現今天下沒有戰爭和饑寒,父子夫妻能夠致力于經營自己的家庭,但是這種太平還沒有遍及天下,原因就在于獄訟這一禍患。現在的官吏把苛嚴當做明斷,玩弄法律,使人深陷于罪者獲得了公平的名聲,真正公平斷案的人反倒后患無窮。官吏們害怕案情上奏后被駁回,就對判詞精心加以錘煉和羅織。這種情況下,上奏的判詞寫成后,即使咎繇來審理此案,也仍然會認為嫌犯即使死了也不足以抵罪。所以天下的禍患,沒有比獄訟更大的;敗壞法令,擾亂政治,離間親近,堵塞正道,沒有比獄吏更厲害的。希望陛下簡省法治,寬緩刑罰,革除弊政,那么太平的風氣可以在世上興起,和樂就會像蒼天一樣沒有窮盡。”宣帝認為路溫舒說得很好,路溫舒因此得以升遷,路家成為顯貴的家族。
上一篇:《死不瞑目》成語意思解釋與出處|例句
下一篇:《死灰復燃》成語意思解釋與出處|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