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弩之末》成語意思解釋與出處|例句
強弩之末的拼音:qiánɡ nǔ zhī mò
解釋 弩:古代用機械射箭的弓。強弩發射出的箭,到了末程,連薄薄的絹也穿不過。比喻衰微之勢。
出處 《漢書·韓安國傳》:“且臣聞之,沖風之衰,不能起毛羽;強弩之末,力不能入魯縞(ɡǎo,細白的生絹)。”
西漢景帝時,韓安國官至御史大夫。有一次,和匈奴接壤的馬邑縣豪紳聶壹向皇帝建議,利用財物誘惑匈奴,然后設伏兵襲擊,從而一舉消滅他們。皇帝讓大臣們商議這件事情,王恢認為此計可行,主張實施它;韓安國不同意,兩人為此展開了爭論。韓安國認為匈奴遠在千里之外,又常常像鳥群一樣遷徙不定,因此難以一舉制服。韓安國又說:“我聽說,猛烈的風吹到最后連羽片毛發都吹不起來;強勁的弓弩發射的箭,到了最后力量衰減,連最薄的產自魯國的細絹都不能穿透。漢軍如果千里奔襲,就會像烈風之末、強弩之末一樣,取不到任何效果。”但是漢景帝最終還是采納了王恢的建議,出兵三十多萬誘擊匈奴。匈奴在即將進入伏擊圈時發覺了漢軍的埋伏,馬上退了回去,漢軍無功而返。皇帝非常惱怒,認為王恢建議發動馬邑戰役,但戰役沒能進行;匈奴退卻時,他本可攻擊匈奴的后勤部隊,但又畏縮不前,沒有進攻,應讓廷尉問罪。廷尉判決王恢死刑,王恢找人求情疏通不成,自殺身亡。
例句
侵略戰爭剛開始時小日本如狼似虎,不過還沒有到潼關,就已經成了強弩之末。
上一篇:《異曲同工》成語意思解釋與出處|例句
下一篇:《當頭棒喝》成語意思解釋與出處|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