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是而非》成語意思解釋與出處|例句
似是而非的拼音:sì shì ér fēi
解釋 形容事物似真而實假,或似正確而實錯誤。
出處 《莊子·山木》:“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
莊子在山里行走,看見一棵大樹,枝葉繁茂。伐木的人在這棵大樹旁邊休息卻不去砍伐它。莊子問:“為何不伐這棵大樹?”伐木的人說:“它沒有什么用處。”莊子于是說:“這棵樹因為不成材得以活到老。”莊子從山里走出,借住在朋友家里,朋友非常高興,讓兒子殺只鵝來招待他。兒子問:“家里兩只鵝,一只會叫,一直不會叫,殺哪一只呢?”主人說:“殺掉那只不會叫的。”
第二天,莊子的學生問莊子說:“昨天咱們在山里遇見的大樹,因為自己不成材而不被砍伐,現在主人家的鵝,卻因為自己不成材而被殺掉。我們應該怎么對待這些事情?”莊子笑著回答說:“如果是我,我將處于‘材’與‘不材’之間。處于‘材’與‘不材’之間,就會既像是什么,其實又不是什么,就好像既合于大道其實卻又并非真正與大道相合,這樣就不能免于拘束與勞累。假如能順應自然而自由自在地游樂就不是這樣。沒有贊譽沒有詆毀,時而像龍一樣騰飛時而像蛇一樣蟄伏,跟隨時間的推移而變化,而不愿偏滯于某一方面;時而進取時而退縮,一切以順和作為度量,優游自得地生活在萬物的初始狀態;役使外物,卻不被外物所役使,那么,怎么會受到外物的拘束和勞累呢?這就是神農、黃帝的處世原則。至于說到萬物的真情,人類的傳習,就不是這樣的。有聚合也就有離析,有成功也就有毀敗;棱角銳利就會受到挫折,尊顯就會受到傾覆,有為就會受到虧損,賢能就會受到謀算,而無能也會受到欺侮,怎么可以一定要偏滯于某一方面呢!弟子們,你們記住了,最好的選擇恐怕還只有歸于自然吧!”
上一篇:《眾怒難犯》成語意思解釋與出處|例句
下一篇:《偷梁換柱》成語意思解釋與出處|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