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沆瀣一氣》成語意思解釋與出處|例句
沆瀣一氣的拼音:hànɡ xiè yī qì
解釋 沆:霧靄。瀣:水汽。本指霧靄和水汽相互融合。現用以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結在一起。
出處 北宋·錢易《南部新書》:“干符二年,崔沆放崔瀣,談者稱‘座主門生,沆瀣一氣。’”
錢易,北宋真宗時進士,才思敏捷,擅長書畫、詩文。《南部新書》共十卷,為錢易擔任開封縣知縣時所作,大約成于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前后。全書三萬五千多字,以干支為序,主要記述了唐五代的故事,其中以官職的興廢、朝章政制的沿革和官場儀式的掌故為主,對研究唐代政治史很有參考價值。
《南部新書》戊集中記載了一個故事:在唐代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崔沆擔任主考官。考生中有一個叫崔瀣的,崔沆把他錄取了。事情傳開后,喜歡議論的人就說,“座主崔沆、門生崔瀣,就像霧靄和水汽融合在一起”。
近義 同流合污
反義 志同道合
例句
日本侵略者和漢奸、偽軍沆瀣一氣,封鎖根據地,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上一篇:《汶陽田反,合浦珠還》成語意思解釋與出處|例句
下一篇:《沐猴而冠》成語意思解釋與出處|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