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仁不讓》成語意思解釋與出處|例句
當仁不讓的拼音:dānɡ rén bù rànɡ
解釋 當:面對。讓:謙讓,辭讓。指遇到應該做的事就主動去做,絕不推諉。
出處 《論語·衛靈公》:“當仁不讓于師。”
孔子學說的重要內容之一即為“仁”。“仁”就是維護宗法關系的道德規范,包括忠孝、信義、智勇、愛人等廣泛的內容。在儒家的觀念中,天、地、君、親、師都是頂禮膜拜的對象。但是,孔子在這里說:“面對仁義的時候,不必和老師謙讓。”似乎老師都可以不尊重,其實并非這樣。
孔子講這句話的目的,在于教育弟子們以仁愛為己任。面對仁義之事,應當勇往直前,決不推諉。宋人邢昺也注釋說:“這句話說的是施行仁義的急迫。弟子之道,在于做事時應當謙讓于老師。但是假如面對的是施行仁義之事,就不必再和老師謙讓了。”
現在“當仁不讓”的含義已經擴大,不但仁義之事應當主動去做,凡是對人民有益的事也都應當自覺主動地去做。
近義 義不容辭
反義 推三阻四
例句
他以一種當仁不讓的神氣立刻接受了委托,興奮地跳著去了。
上一篇:《張陳兇終,蕭朱隙末》成語意思解釋與出處|例句
下一篇:《心懷叵測》成語意思解釋與出處|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