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不度玉門關
這個典故比喻某種思想、影響傳播(多指好的方面)到不了某一地區或團體?,F在引用時,有時一反原意,把“不”字換成“已”字,比喻好思想已深入人心。
此典出自《涼州詞》中的一句話:“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p>
唐朝時候,有一個叫王之渙的人第一次去涼州(今甘肅省武威)。當時內地已經是春暖花開,楊柳青青,但涼州一帶還非常寒冷,楊柳剛剛吐綠,而涼州西北面的玉門關外更是寒冷,楊柳還沒有發青。王之渙初入涼州,看到當地景色,聽到羌笛吹奏的《折楊柳(古代曲名)調》,寫出了這首詩。
意思是說:遙望黃河上游,像是一直伸到白云上空,一片孤城坐落在聳入云霄的高山之中。羌笛呀,你奏樂曲為何埋怨楊柳剛剛發青,殊不知玉門關外還見不到一絲的春風呢!
上一篇:明目張膽
下一篇:暗箭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