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的解釋|渡的意思|“渡”字的基本解釋
翻開中國地圖冊,你會發現漢語地名帶“渡”字和“津”字的地名比較多,比方說,用“渡”字做地名的,較著名的有河南省的官渡、山西省的風陵渡、湖南省的百石渡等等;用“津”字做地名,較著名的有河南省的夢津、延津,山西省的茅津,還有北京附近的天津等等。
“渡”和“津”都是通過形聲法造出來的字。這兩個字左邊的偏旁,都表示字義跟水有關系,右邊的偏旁,都表示該字的讀音。盡管今天的“津”字右邊的偏旁念yù,好像跟“津”的字音沒有多大關系,但是,在上古時期,兩個字的讀音卻有著緊密的聯系。
古代的交通不發達,渡河、涉水是很困難的事情,窄的河流可以架設獨木橋,淺的河流可以跋涉而過,對于較大的河流呢,就只能用船或者筏子來擺渡了,這就叫“泛舟而渡”。當時,把坐船渡河這個行為叫做“濟”,把坐船渡河的地方叫做“津”,這就是“津”的最初含義,即渡口。古代著名典籍《水經注》說:“自黃河泛舟而渡者皆曰津也。”意思是說,黃河流域的渡口名都叫“津”。前面提到的夢津就是黃河上最著名的古渡口之一。
后來,漢語中逐漸積累起來一批跟“津”有關的詞語。例如,古代的渡口比較少,人們渡河需要打聽渡口,這就是“問津”。在這個詞的基礎上,經過引申,就把探尋路徑或者進行嘗試也叫做“問津”,今天常說的成語“無人問津”、“不敢問津”就是不敢接近或者不敢嘗試的意思。同時,把找不到渡口、迷失方向叫“迷津”,需要別人為自己指點、啟發就叫“指點迷津”。又由于渡口是水陸交通的要害地方,逐漸又形成了“要津”這個詞,古人把身居高官叫做“身居要津”,把無才無德而又占據高位的人叫做“竊據要津”。
可是,隨著漢語的發展,大致是從秦代和漢代以后,人們逐漸開始用“渡”表示過河,它的使用頻率越來越高,相反,同舟共濟的“濟”字就用得少了。與此同時,作為渡口的“津”字,后來也逐漸被“渡”字所取代了。唐代詩人韋應物的名句“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其中的“野渡”就是偏僻的渡口。在地名當中,有些按照先秦的習慣應該叫“津”的,后來也叫“渡”了。
以“津”作地名,影響最大的是中國的四大直轄市之一的天津。根據記載,天津最初叫直沽,金代開始形成集鎮,元代設立海津鎮。明代永樂年間開始,設立天津衛,意思是“天子走過的渡口”,所以叫天津。新中國建立后,成為直轄市。由于天津這個地方,地處海河五大支流的匯合處,是海上和陸地的交通樞紐,又是天子所居住的京城南面最重要的門戶,所以,天津的別名也叫“津門”。
說到漢語中帶“渡”的地名,最有影響的恐怕是河南省中牟縣的官渡了。它本來是由當時官方設立的一個小小的渡口,可是,由于歷史上著名的戰役“官渡之戰”發生在這里,從此而聞名古今。東漢末年,曹操控制著黃河中下游以南的地區,政治勢力和軍事勢力越來越強大,而北方的最大軍閥袁紹率領十萬精兵南下,企圖消滅曹操的勢力。曹操采取聲東擊西、各個擊破的靈活戰術,最后,終于打敗了袁紹的軍隊,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徹底勝利。后來,這場戰役成為中國軍事史上出奇制勝、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官渡這個地名也就成為歷史的見證了。
上一篇:消的解釋|消的意思|“消”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漏的解釋|漏的意思|“漏”字的基本解釋